《易經》看了兩遍沒看懂,爲什麼我還要看第三遍?

《易經》看了兩遍沒看懂,爲什麼我還要看第三遍?

《易經》這本書,對於初學者來說,看一遍根本看不懂,甚至第一遍都無法順利的閱讀完。

它就是號稱”天書”的《周易》,它被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有些人把它吹噓的神乎其神,也有的人把它批判的一無是處。

《周易》是古文中的古文,文字晦澀難懂,語言簡練程度簡直讓人無法琢磨,卦爻辭更是讓人云裏霧裏。比如乾卦的卦辭:元亨利貞。僅憑這四個文字本身,我們很難讀懂它。

它的文體不是散文,也不是小說,你無法像閱讀小說那樣酣暢淋漓一口氣讀完。初學者,可能讀到第一卦就卡殼了。因此,很少有人能堅持讀完。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晦澀難懂的書,被冠以“羣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名號。無數先賢爲之着迷。

難道是浪得虛名麼?

絕對不是,而是實至名歸。

《周易》出自中國三位頂尖聖人之手:伏羲、周文王和孔子,是經典中的經典,智慧中的智慧。

《周易》講述的是天、地、人變化發展的規律,是一部揭示事物運行法則,治癒我們精神生活的哲理之書。包含很多修身養性,提高思想品德,處理人際關係的智慧。

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正是出自《周易》,它倡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是全體中國人民的精神財富,在中國文化中,一直居於主流地位。

本書的含金量如何呢,我的語言有些無力,借用幾位古今中外超級大牛的意見。『評論區有陰陽怪氣的回覆,沒關係,周易的地位不需要我去擡高,也用不着別人去貶低』

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心理學創立者榮格說:“談到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周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周易》亙古常新。”

美籍華人楊振寧在“2004文化高峯論壇”上,批評《周易》對科學發展有負面影響,並在《自然》雜誌2005年第1期發表。他認爲,《周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是隻有歸納法,卻沒有推演法。此看法迅速引來強烈反對,經學家們紛紛批評楊振寧不懂《周易》,外行裝內行。

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玻爾,在研究量子物理過程中,非常崇拜中國的《周易》。玻爾在1973年訪問中國時,偶然見到帶有太極圖的令旗,他對太極圖大加讚賞。自稱他的基本粒子原理、波粒二象性等原理均可以用太極圖作爲基本模式來闡釋。

他意外發現在中國古代文明中找到它他倡導的並協原理的足跡,《周易》中陰陽太極圖被他認爲是並協原理的一個最好標誌。在國家爲他受“騎象勳爵”時,他特地選擇“太極八卦圖”,作爲他所得獎章的圖案。

看到這裏,說明你也是個愛學習、愛思考、有智慧的人,不妨點個贊把這個回答Mark一下再繼續看。雙擊一下,既能鍛鍊你的指力,又能提升你的反應敏捷度。

閱讀《周易》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是,你爲此付出是完全值得的。會有一種『撥開雲霧見天日,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感覺。它會爲你打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聖賢智慧交流之大門。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中指出:

這也就是說,我們所處的立場、世界觀都是可以改變的,甚至連信仰都有可能改變。但是,我們所屬的文化背景是無法改變的。文化高於血統,高於種族,高於信仰。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我們是什麼?本質在於文化,而不在於“種”。接受了中國文化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中國人。沒有接受中國文化的人,哪怕是漢種,有最純正的中國血統,也有共產主義信仰,他也不能稱爲真正的中國人。

而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傳統文化,要繼承我們的文化傳統,學習《周易》是必不可少的。

“文化”一詞源自《周易》賁卦彖傳:

這段話大意爲:觀測天象,以瞭解時序的變化;通過觀察人類社會中的現象,用文明手段進行教育感化,以此治理天下。

也正是在這裏,《周易》將“文”與“化”並聯使用,“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繫,“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顯。從這個角度看,《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源無可辯駁。

再回到亨廷頓教授的論斷,結合中國文化。我們有理由做出如下推論:比如臺灣,即使與我們分隔兩地,即使政治體制不同,又抑或信仰也不同。但是沒有關係,他們接受了中國文化,我們的文化的根基相同,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因此。我們也依然認爲他們是中國人,並且遲早會歸來 。同意的點贊!

最後,推薦三本易學入門書籍:

01劉大鈞《周易概論》

劉大鈞是山東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周易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多年從事易學研究,尤精於象數易學研究,對易學中許多重大疑難問題提出了重要見解,並形成了象數與義理兼顧的易學研究路數。

此書是建國後第一部正面肯定並簡要介紹傳統易學研究方法的著作,原爲山東大學在全國最早開設的《周易》選修課而寫。本書向讀者介紹了歷代《周易》研究概況,前人研究《周易》的傳統方法,及作者對這些問題的見解。本書還包括有關帛《易》及戰國竹簡《易》等出土考古《易》學研究的最新見解和成果。

我認爲學習《周易》時,有必要對《周易》的歷史、研究方法等進行一個全面的瞭解。

02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

廖名春爲清華大學教授,師從易學大師金景芳,同時也是馬王堆《周易》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

此書爲《名家通識講座書系》之一,是北大發起,十餘所高校和科研單位協作編寫的一套大型多學科普及讀物。此書分十五講,能夠在較少的篇幅內講清楚《周易》這門學科的通識,可爲讀《周易》之入門。《周易》的特徵、學《易》的意義、學《易》的方法,盡在其中。

03朱伯崑[kūn]《易學基礎教程》

本書由原北京大學教授、著名易學泰斗、國際易學聯合會會長、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院長朱伯篦先生主編,多位易學專家學者共同撰寫。

此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全方位地介紹了《易經》、《易傳》、易學、易圖學中的思維方式、易學與傳統文化等各方面的易學概況,清晰勾勒了易學的基本內容及發展脈絡,對易學知識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

這是一本易學愛好者必備的入門之書,權威性和普及性俱佳。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如果本回答對你有點用,不妨點個贊再走。

【創作聲明】:該回答首發於公衆號,三陽開泰。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標註來源易經科普。

【參考文獻】:

[1] 朱伯崑.周易知識通覽[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8.

[2] 金景芳.周易通解[M].長春出版社,2007.

[3] 文化(詞語)_百度百科

[4]亨廷頓.文明的衝突[M].新華出版社,2013.

[5]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