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之數五十?
《易經•繫辭》第九章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she)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le)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所謂的大衍筮法,就是用49根蓍草,經過三個“四營”的推演,剩餘的蓍草除以4得到6,7,8,9中的一個,轉化成陰爻或者陽爻,這就得到了一爻。重複6次,就得到了一卦。“四營”指的是上文中的分二,掛一,揲四,歸奇。
具體的推演方法不方便詳說,說多了會被知乎懷疑涉及封建迷信。在本文首發處有詳細的解釋。
自漢代以來,對“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解釋可謂是五花八門,衆說紛紜。
對於大衍之數五十。荀爽用八(卦)乘 六(爻)再加上二(乾坤二用)來解釋;鄭玄、虞翻等人用“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減五來解釋,崔憬用三、五、七、九、二、六、八、十(不用一、四)來解釋。總之,就是用各種說法湊夠五十這個數字。
朱熹在他的《周易本義》中,將“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放在在“大衍之數五十”之前,“大衍之數五十有五”的說法由此而來。
我本人比較認同朱熹的說法。大衍之數就是天地之數,《易經》運用天地之數進行占卜推演。“天數”是1到10之間的奇數,1+3+5+7+9=25;“地數”是1到10之間的偶數,2+4+6+8+10=30。天數和地數加起來就是五十五。因此朱熹說大衍之數五十有五,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現代易學界,金景芳、高亨、廖名春等易學大家,都曾寫過文章支持“大衍之數五十有五”的說法[1]。
那麼“其用四十有九”該怎麼理解呢?
金景芳先生認爲:“五十五策不全用,只用四十九策,古人曾做過種種解釋,都是牽強附會,不足信據。其實根本沒有什麼深意,只是因爲五十五策全用最後得不出七八九六,不能達到筮的目的”。
王曉剛經過計算機模擬推演[2],發現從55、53、52、51、50策開始推演,三變之後,的確得不到6789;但從49、48、47策開始推演,三變之後也均可以得到6789。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要得到6789,爲啥“其用四十有九”而不是48或者47呢?
我認爲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55減去6等於49,減去的6根蓍草正好代表六爻。宋代陸秉認爲:“而用四十有九者,除六虛之位也。古者卜筮,先布六虛之位,然後揲蓍而六交焉”。
第二,大衍筮法所用的49根蓍草,是古人經歷長期占筮經驗,從中所做出的最優選擇,可以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慣例。
以文會友,相遇是緣。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還可以,不放點個贊再走。
參考文獻:
[1]馬金亮,丁鼎.大衍之數“五十有五”說補證[J].周易研究,2015(2):32-39.
[2]王曉剛,李德才.《周易》筮法溯源初探 [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21(3):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