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日積月累的,道理是慢慢才明白的
生活中,我們往往不喜歡聽很多的大道理。我們會反問,大道理誰不懂?
道理我也懂,可爲什麼一遇到問題我就忘了呢?而且還會經常犯錯呢?根據個人理解,我對此問題進行一個初步解析。
原因有三點:
1.道理是懂了,但是由於某種習慣或者天性,做出某種行爲是自發性的,不太受控制的。
2.只是表面上懂了,沒有真的搞懂道理。對某個道理的前因後果不瞭解。
3.道理前因後果瞭解了,但是缺乏實踐應用。沒有形成價值觀。
對於第一個問題。舉個例子,有一個人經常冒泡。他難道不知道這樣不好嗎?『不要冒泡』的道理大家都懂。我想,可能這種行爲是無意識的,發生了之後才後悔。
可能是因爲他小時候長期不受重視,缺乏家人的關心導致的。他希望以這種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後來,他發現冒泡可以引起注意。於是,這種行爲逐漸形成了習慣。
這個問題確實很難解決,只有找到它的深層次原因,加以干預。比如,他應該深刻認識到冒泡這種行爲產生的原因,以及帶來的不良影響,下次出現前儘量剋制。成功後要及時總結,防止下次再出現。反覆刻意的練習,纔有可能改正。
對於第二、三個問題,還是舉例說明。
《易經》中有三個詞『潛龍勿用』 、『夕惕若厲』和『亢龍有悔』,意思也很簡單,就是告訴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不宜太冒頭。中期,要小心謹慎。後期,不要太高傲,否則會有悔恨。
然而,知道這三個詞的意思,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了嗎?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
上初中的時候,我很喜歡讀金庸武俠小說,對裏面的武功祕籍情有獨鍾,特別喜歡其中的降龍十八掌。
降龍十八掌的第一招叫做『亢龍有悔』。是十八掌的根本。精要在於有餘不盡,一掌之出,必須留有餘力,擊敵三分,留力七分。那個時候,覺得『亢龍有悔』很酷很好玩。
後來上了高中,無意間接觸了《易經》,才知道第一掌出自《易經·乾卦》中上九:“亢龍有悔”。意思是飛的太高太快,會有悔恨。那個時候,覺得『亢龍有悔』好像和自己也沒啥關係。
我剛開始參加工作時,幹什麼事都衝進十足,總覺得自己比同單位的人都優秀。後來,受到同事的排擠,鬱郁不得志。這個時候,我開始明白了『亢龍有悔』的深意。它告訴我,剛開始的時候,不宜太冒頭,不能太過於自傲,否則會有悔恨。這個時候,應當採取『潛龍勿用』的策略,小心警惕,厚積薄發。
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我大大咧咧,對很多事漠不關心,有點無所謂的感覺。導致我進步乏力,還沒到『亢龍有悔』那一步,就已經爬不動了。這時候,我才明白了『夕惕若厲』的必要性。
不管是『潛龍勿用』、『夕惕若厲』還是『亢龍有悔』,它們的本意都很淺顯易懂。但是它們背後的道理,未必大家都懂,或者說,沒喫多大虧,不長記性。
《易經》乾卦講的是天道運行的規律。事物發展初期,基礎不牢,情況不熟。因此需要『潛龍勿用』,否則容易地動山搖。
到了中期,競爭開始激烈,一不小心,就會被對手遏制,也有可能被人從背後捅刀子。因此,我們必須要小心謹慎,凡事留個心眼,也就是要『夕惕若厲』,否則被人玩了,還要替人數錢。
到了後期,位高權重,有無數雙眼睛盯着你,都盼着你早點讓位,這時候如果還高傲自大,跌下來是遲早的事。也就是『亢龍有悔』,否則會招致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