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井卦智慧1|心爲德之地,井以喻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心爲德之地
《升》而不已必《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爲什麼是受之以《井》,而不是受之以其他的呢?還是從自然界的樹木生長開始說起,相對更容易理解一些。
自然界的樹木生長,長到一定的高度極限以後,必然就再也無法繼續向上上升,必然出現乏力上升,無力上升的《困》境。《升》爲地中生木,《升》而不已必《困》。
自然界的樹木,出現乏力上升,無力上升的《困》境以後,會怎樣呢?它會向下紮根,將自己的根系向大地發展,讓自己的根系越來越發達。《困》乎上者必反下。
處《困》之時,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困》雖能亨,卻非處《困》之人能亨,乃所貞守的大道能亨。處《困》而能得吉,並非人人皆能得處《困》之吉,唯有樂天知命,知《困》有時,處困之時,仍然能貞守大道的大人能得處《困》之吉。
處《困》之時,有心無力,有心乏力,有言不信。即使是處《困》的大人,說什麼話都沒有人聽,處《困》之大人,也只有保持沉默,反身修德。
《升》而不已必《困》,《困》乎上者必反下。在物則爲反於大地,向下生根,在人則爲反身修德,唯厚德能載物。
《繫辭下》第7章中說:井,德之地也。《困》,窮而通。易窮則變,變則通。處窮《困》則反於德之地,處窮《困》則反身修德,可謂之變,可謂之通。《升》而不已必《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升卦》上六,《升卦》之終爲冥升。利於不息之貞。財富、地位、榮華富貴,升無可升,唯德行之升升不息,可爲正,可爲貞。
《升卦》上六,《升卦》之終,惟利於德行之升升不息。《井》爲德之地,德行之升,必反於德之地。《升》而不已必《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朱熹有云: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之謂德。六祖有云: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以朱熹、六祖之解,內得於心是德,心行於內、發於外是德。德之地在心。《序卦傳》中的,《困》乎上者必反下。換一種說法,可以理解爲,《困》於外者必反於身、反於內、反於心。心地纔是真正的德之地,《易經》以《井》以喻之,井水可喻爲心水。
何爲《井》?
《井卦》之象
《井卦》上卦爲坎卦,坎爲水,下卦爲巽卦,巽爲風,風則無所不入,巽爲木。將木器,木桶放入於水中,而水在上,而上水,正爲從井中打水的動作。坎上巽下,爲井之象,成井之義。
《井卦》之辭: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
改邑不改井。村落、城鎮可以搬遷,井卻不能遷移,喻爲德之不可遷移,德之有守有常。修身、修心、修德當有守有常,始終不渝。《易》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德必有恆守。恆者,常也,德必有常。
無喪無得。天天都有人打井水,也沒有見井水少一點,天天都有泉水注入井中,也沒有見井水多出來。《道德經》有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之德,無喪無德,是以有德。
往來井井。井就在那裏,過往行來的人都可以取用,無所不周,無所不全。《道德經》有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有得於心而不用,如同無得,如同無德。有井而未成井之用,未成濟物之用,未成德之用,兇。
修身、修心、修德爲成濟物之用。乾涸來臨了,正是成井之用,濟物成德之時,最終卻羸其瓶,沒有把水打上來,未成井之用,未成濟物之用,未成德之用,雖有打井的辛苦,卻未能成井之用。
《詩經》上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人行常德,須善始善終。修身、修心、修德,卻未能善始善終,未能成德,相當於沒有成井之用,有初無終,必有兇咎。
《道德經》有云: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