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井卦智慧2|象有萬象,萬象一象。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易經》井卦智慧2|象有萬象,萬象一象。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九三,井渫不食,爲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井卦》九三爻的爻辭,爲我們描述了一幅畫面:井水已經淘乾淨了,卻沒有人食用,眼看着能生養萬物的潔淨井水,白白的流走,路過的人對此感到痛心疾首,憂傷不已。

如果有一位聖明的君王,把淘乾淨的井水打上來生養萬物,天下萬物將受其福澤。

可是,如果只是如果,如果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如果君王聖明,當然不會讓潔淨的井水白白的流走。天下萬物當然能受其福澤。

如果君王不聖明呢?那也只能眼看着辛苦淘渙乾淨的井水,白白的流走。如果君王不聖明,也只能猛拍大腿的跳起腳來,痛心疾首,憂傷不已。

歷史上就有這樣不聖明的君王。只是這位不聖明的君王,浪費的不是潔淨的井水,這位不聖明的君王,浪費的是流芳千古的屈原。

井渫不食,爲我心惻,只是一象。《易經》繫辭之人,近取諸身,以井渫不食,爲我心惻爲象。繫辭之人,並不知道,自己身死之後,屈原之象,正同此象。只是劇情的發展並沒有如繫辭之人之願,而是走向了美好願望的反面。

井渫,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可是遇見不明之王,又能怎麼樣呢,只剩下猛拍大腿的跳起腳來,痛心疾首,憂傷不已。

惻,痛也。–《說文解字》。惻,悲也。–《廣雅》。《禮記·問喪》:“惻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志懣氣盛,故袒而踊之。”

太史公曰: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爲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烏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平行正,以事懷王。瑾瑜比潔,日月爭光。忠而見放,讒者益章。賦騷見志,懷沙自傷。百年之後,空悲吊湘。

屈原的故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在這裏想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是以下幾點:

第一,經史互參,是讀《易經》的一種方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可用來參《井卦》九三爻的爻意。《左傳》中的十三條筮例,皆有對應的歷史事實作爲支撐,其有意者,可參。《二十四史》中,引用《易經》文辭的地方,正可用其史實,參其文辭之意。

第二,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象有萬象,萬象一象,萬象可爲一象。

井渫不食,爲我心惻之象,與屈原之象,雖時代不同,卻又能同爲一象,皆因象有其類。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易經》之妙,由此可見一斑。《易》簡之妙,由此可見一斑。

第三,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好好活着纔是王道,儒家並不迂腐。《論語·第七章·述而篇》: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屈原之死,讓人痛心疾首,但是,屈原之死,頗爲不值。屈原死前,也有人勸過他。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爲?”

《井》以上出爲用,辛辛苦苦的把井淘渙乾淨,爲什麼要把自己浪費掉呢?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污,人生不易,大丈夫能曲能伸,好好活着纔是王道。福禍無門,惟人自召,惟人自取。感謝閱讀!!!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