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剝卦智慧3|危者使平,易者使傾,懼以終始,其要無咎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繫辭.下》第11章的這段話,包含了《易經》中凜冽的憂患意識。
有道者,懼以終始,《道德經》第15章中的原文“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憐,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將釋”至爲形象,一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嚴正以待,懼以終始的樣子,躍然紙上。
即使身處順境,也應當始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嚴正以待的把順境當逆境處,以求無咎。更何況身處險境。
天作孽,猶可違。身處險境,戒慎以對,危者使平,求得無咎。自作孽,不可活,倘若粗疏狂妄,掉以輕心,即使身處順境,也免不了傾覆敗亡之禍,易者使傾,傾覆敗亡之兇,何來無咎。
《易》之爲道,惟有懼以終始,無論順境逆境,皆需以謹慎戒懼之心,嚴正以待,方能求得其要無咎,咎與無咎,皆爲自取。
《剝》之兇險,五陰剝一陽,兇險無比,不利有攸往。初六、六二處之不當,兇是日甚一日。雖是越來越兇,倘若於《剝》之初,《剝》未盛之時,予以補救,尚有可爲,如果粗疏狂妄,掉以輕心,任由發展,待到六四《剝》已成,《剝》至於膚,貞道已消,救無可救,兇成定局,神仙也再無回天之力。
《剝卦》六四《剝》成之前的六三,雖無力迴天,無法阻擋《剝》之勢成,卻能自處得當,求得《易經》之要,求得無咎,何以爲之?今天結合《剝卦》六三爻的爻象、爻辭,試以探討。爲方便後續行文,且將《剝卦》供在文中:
《剝卦》六三爻的爻象
《剝卦》六三,以陰爻居三位,以陰爻居剛位,以下卦之陰爻與上卦之上六陽爻相應。《剝卦》六三,與六二、六四以陰居陰且無應不同,與初六陰爻無應也不同,與六五之比應而非正應也不同。
《剝卦》六三,處《剝》之時,以居剛而應剛,與其他陰爻皆不同,是個不與羣陰同流合污的異類。這個異類,爲什麼聖人給的爻辭是無咎呢?
六三,剝之無咎。
假設《剝卦》六三,與其他陰爻一樣,一心《剝》陽,勢必是助《剝》之成,待《剝》已成,剝牀以膚,兇,不可能無咎。
正是因爲《剝卦》六三,處《剝》之時,以居剛而應剛,志從於正,不助紂爲虐,不僅無助於初六、六二、六四《剝》陽之過,反而以志從於正之心,有補於初六、六二、六四《剝》陽之過,所以無咎。無咎者,善補過者也。
《剝卦》六三,志從於正,雖有補於初六、六二、六四《剝》陽之過,奈何正應上六之陽處於無位之地,勢單力薄,處剝之時,雖最終難免於《剝》,不能得吉,只能補過無咎。六三,剝之無咎。
經史互參
中華民族歷朝歷代之亂,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個是外戚,一個是宦官。外戚之亂最熟悉的莫過於漢高祖劉邦的老婆呂雉,宦官之亂,秦有趙高之亂,東漢有十常侍之亂。
然而,一樣米養百樣人,宦官之中,有一朝得勢就擅權作威、禍亂朝綱者,也有剛正不阿,一心爲國爲民者,《後漢書.宦者列傳》中的宦官呂強,就是這樣一位剛正不阿,一心爲國爲民者,如同《剝卦》中的六三爻。
跟宦官呂強對應的上九,是處於無位之地的漢靈帝,就是三國演義開篇第一頁就說到導致東漢滅亡的原因:“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中的漢靈帝。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到了漢靈帝時,宦官得勢,宦官當朝,把持朝政,排除異己,搞得烏煙瘴氣,當朝有識之士,上畏不測之難,下懼劍客之害,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人暗殺了,正是一副羣陰《剝》陽之象;
這個呂強,卻和其他作威作福,任人唯親,排除異己的宦官不同,他三次上書漢靈帝,請求斥奸佞,任忠良,薄賦斂,厚農桑,開言路。三次上書漢靈帝,正象欲補於初六、六二、六四、羣陰《剝》陽之過。
漢靈帝知道呂強說的是對的,卻因爲各種原因沒有采納。後來,黃巾起義爆發,呂強再次建言應赦黨人,誅殺貪官,考覈地方官吏是否稱職。欲補於其他宦官羣陰《剝》陽之過。卻還是沒有得到漢靈帝的重視;
因爲呂強的幾次上書,其他胡作非爲的宦官大爲懼怕,就在漢靈帝面前污衊呂強,最終因爲這些胡作非爲的宦官的污衊,漢靈帝居然派人拘捕呂強,導致呂強悲憤而自殺。
東漢宦官呂強之死,雖無助於東漢最終的滅亡,但是呂強之行爲,於當時而言,卻是不與其他羣陰同流合污之行爲,不助紂爲虐,正是因爲呂強當時的所作所爲,讓他留名青史,雖爭不得一時而爭得千秋之名,六三,剝之無咎。
有意思的是,《後漢書.宦者列傳.呂強傳》最後的幾句話:又小黃門甘陵吳伉,善爲風角,博達有奉公稱。知不得用,常託病還寺舍,從容養志雲。
恐怕這幾句話纔是《後漢書.宦者列傳.呂強傳》的作者真正的意思,因爲最後的幾句話,才符合處《剝》時,順時而止的大意,才符合《剝卦》卦辭:不利有攸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吉凶悔吝皆是自取,呵呵。
處《剝》之道,今天六三,尚有兩爻,且待來日,敬請期待,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