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否卦智慧9|處否之道,出否之道,化否爲泰之道(2)
智者心行,心行合一
上文,以心談處《否》出《否》之道,以平常心、樂觀心、修道積德成德心、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心,以此四心作爲處《否》出《否》之心,有此四心,出《否》脫《否》傾《否》有望。
可是,出《否》脫《否》傾《否》不能光靠心,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行,只有心行合一,才能真正的得《否卦》九五爻休《否》止《否》之吉,才能真正的得《否卦》上九爻傾《否》之喜,那到底該怎麼做呢?
《六祖壇經》有云: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可是自性能生萬法易,自心能生萬法易,爲何能成佛之人少之又少呢?
那是因爲《六祖壇經》有云: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心雖生,口說而已,心雖生,卻無行,有心無行,談不上智者,智者才能又有心,又有行,智者才能心行,智者心行,才能出《否》脫《否》傾《否》,處否之道,出否之道,化否爲泰之道,心其次,行爲要。
儒家陽明先生有云:心行合一。心到行到,心與行必須同時,有心之時,有行之時,心與行必須同時,才能出《否》脫《否》傾《否》,處否之道,出否之道,化否爲泰之道,心行合一。
萬法歸一,羣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否卦》九五爻,作爲《否卦》之主,在《否》之人,同樣也用《否卦》的九五爻爻象、爻辭告訴我們,出否之道,化否爲泰之道,也必須是,智者心行,心行合一。
並且《否卦》的九五爻處《否》事,處《否》時,有心有行,心行合一更具體,更詳細,更具有操作性。爲方便後續行文,先把《易經》《否卦》供在文中,讓九五爻來告訴我們,在有出《否》脫《否》傾《否》之時,應該如何行。
《否卦》九五爻的爻象
《否卦》九五爻,以陽爻居上卦之中,處得其中,以陽爻之剛明賢德,處《否卦》之上卦,陽爻處陽位,處得其位,以剛明賢德之才,處得其位,處得其中而處《否》時,《否卦》九五爻爲處《否》之主,爲處《否》之事主,那九五應該怎麼做呢?看看《否卦》九五爻的爻辭: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九五爻作爲處《否》之主,在《否》中,處《否》事,處《否》時,要想休否,要想把《否》止住,要想讓《否》的狀態休止,九五爻首先要是個大人才能得吉,如果九五爻是個小人,能不能得吉,不敢妄言,《易經》沒有絕對,一定的說法,但是吉凶悔吝,吉只佔四分之一;
何爲大人?上文已有孔子之論,不再贅言。今天僅從爻象而論,大人必得處得其中,方可言爲大人;大人必得處得其位,方可言出《否》脫《否》傾《否》。《繫辭傳.下》第1章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爲非曰義。有德者,自用自取。
九五爻作爲處《否》之主,在《否》中,處《否》事,處《否》時,要想休否。除了要有上文提到其亡其亡的居安思危之心以外,更要在《否》時,處《否》事以臨深淵,如履薄冰,謹慎戒懼之心,以其亡其亡之心,一點都不能掉以輕心,時刻以保持警惕之心而行。
九五爻作爲處《否》之主,在《否》中,處《否》事,處《否》時,要想休否。更要注意繫於苞桑,所謂苞桑,是兩種植物,一個苞,一個桑,都是根基非常穩固之植物,繫於苞桑之義,在於緊緊的抓住根本,在於培根固本,不可喪失根本,糧倉彈藥,錢財銀兩,君子賢人,個人專長皆可爲根本,皆可爲苞桑。
何爲苞桑,聖人沒說,不敢妄言。只有處《否》之主,只有處《否》之事主,才能心知肚明。象有萬象,不可執一,唯變所適。有德者,自用自取。
《否卦》六爻,今天結束,後面《同人卦》,敬請期待!!!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