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困卦智慧5|困於葛藟,深爲所困,處困之極,脫困之道
葛,藟(lěi)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是《詩·周南·樛木》中的其中一句。這句詩的前半部分,南有樛木,葛藟累之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常見的畫面,那就是森林中的一顆大樹,爲藤蔓所纏繞,影響到了大樹的正常生長,葛藟累之。
葛,藟(lěi),皆是草字頭,葛,藟皆蔓生植物,俗稱葛藤,藟藤,在森林裏到處蔓延生長,爲了爭取更多的陽光,通常緊緊纏繞着高大的樹木,向上生長,一圈一圈的,把樹木勒出深深的印子來,可見其纏繞之緊,纏繞之深。
《困卦》上六:困於葛藟,於臲卼,曰動悔有悔,徵吉。
《易經》《困卦》上六爻的爻辭:困於葛藟,於臲卼,曰動悔有悔,徵吉。用困於葛藟四個字,形容一個人所困之緊,所困之深,如同葛藟之困樹,簡直無法動彈。
《易經》《困卦》上六爻,處困之極,處困之深,深爲所困,爻辭用了困於葛藟四個字來形容。
《易經》《困卦》上六爻,處困之極,處困之深,深爲所困,動則不安,動則有危,困於葛藟,於臲卼(niè wù)。臲卼兩個字皆有“危”字,代表跟危險有關;
唐代詩人元稹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縛戎人》引用了臲卼這兩個字。“荊棘深處共潛身,前困蒺藜後臲卼”,那是困於荊棘叢中,困於蒺藜叢中,動則不安、動則爲荊棘、蒺藜所傷,臲卼二字,其危可知。
《困卦》上六爻之“困”,所困之深,所困之極,就是這麼一個狀態,困於葛藟,於臲卼(niè wù)。那是被困得動都不能動,因爲動則不安、動則爲荊棘、蒺藜所傷,動則有悔。上六,曰動悔。
如果處在《困卦》上六爻的狀態,自己被荊棘之藤綁得死死的,困得死死的,還亂動,那簡直就是自取滅亡。那就不動,坐着等死麼?不,決不能坐着等死,那該怎麼動,才能脫解上六之困呢?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即使處在《困卦》上六爻被困得死死的的狀態,《易》道不僅沒有叫人放棄,不僅給出了化解之道,爲了鼓勵幫助處上六之困之人,採取積極行動脫困、解困,上六爻還給出了徵吉的鼓勵之辭。
處困之極,脫困之道
《困卦》上六爻的爻辭,給出處困之極時的脫困之道,是有悔二字。有悔則能脫解上六之困,簡直有點讓人不敢相信,簡直有點讓人感覺過於簡單,不過大道至簡,上六脫困之道,就在有悔。
上六之困,動則不安、動則爲荊棘、蒺藜所傷,動則有悔。何以至此呢?一定是自己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才導致自己被困得死死的,被困得動都不能動。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先不要亂動,分析原因,找出致困的原因,有過則改之,無則加勉,是爲有悔。
如果針對所悔之事而能改之,所悔之過而能改之,不說徵吉,至少可得無咎。
致上六之困的原因,可以從《序卦傳》找到兩個,《升》而不已必《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升》而不已爲其一,德行不修爲其二。
無論是《升》而不已致上六之困,還是德行不修致上六之困,皆爲上六處之不當而致困,象曰:困於葛藟,未當也。
困而不能變,困而不知變,則未得其道也,亦爲處之未當也。窮則變,變則通,然而變也不能亂變,當以知過而後能改爲脫困之道,當以有悔爲脫困之道。
知動不當則得悔,得悔知過而後能改,以此而徵,則可出困、脫困得吉,上六:曰動悔有悔,徵吉。象曰:動悔有悔,吉行也。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