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困卦智慧8|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困卦初六,如何解困?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
《易》之爲道,危者使平,易者使傾。身處危險之境,如果謹慎戒懼以對,亦可化坎坷爲坦途;如果粗疏狂妄,掉以輕心,慢易以對,多半將會面臨傾覆敗亡的結果。
人世艱難如斯,唯有懼以終始,對人、對事,對物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始終謹慎戒懼以對,方能求得無咎。這一點,《易經》以乾卦九三爻辭“君子終日乾乾 ,夕惕若厲,無咎。”,作出告誡。
人世艱難如斯,唯有懼以終始,對人、對事,對物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始終謹慎戒懼以對,方能求得無咎。這一點,總論《易經》的《繫辭》文字是: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繫辭.下》第11章的這段文字,既反映了《易經》中充滿着凜冽的憂患意識,又告訴人們,《易經》之辭,雖然“其辭危”,但是,“其辭危”,正是爲了激發人們面對人世艱難的敬畏之心,讓人懼以終始,求得無咎。
只要不爲《易經》的“危辭”所擾,只要不爲當前所面臨的情境所困擾,始終保持敬畏之心,謹慎戒懼以對,危者亦可使平。
可是,如果對《易經》中的“危辭”,不僅不引起足夠的重視 ,反而以慢易之心面對人世艱難,出現傾覆敗亡的結果,也只是遲早的事情。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面對人世艱難,懼以終始,力爭求得無咎。這就是《易》之道。
《易》之道,就是這麼簡易。《易》之道,自有不易。《易》之道,亦有變易,謹慎戒懼之心與慢易之心,是爲變易,是爲心易。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平或者傾,是化坎坷爲坦途,還是面臨傾覆敗亡的後果,結果並不確定。最終的結果怎麼樣,要看在面臨具體情境時,是以謹慎戒懼之心面對,還是以慢易之心之間面對。
以《困卦》初六爻爲例,用謹慎戒懼之心與慢易之心,將會面臨着完全不同的結果。
首先,《困卦》初六爻的爻辭是:初六,臀困於株木,入於幽谷,三歲不覿。《困卦》初六爻的爻象辭是:象曰:入於幽谷,幽不明也。
無論是《困卦》初六爻的爻辭給出的結果,三歲不覿。還是爻象辭中的幽不明,皆爲“危辭”無疑。
初六爻處此《困》境,得此“危辭”,如果還不引起警惕,毫無敬畏之心,而以輕慢之心,而以慢易之心面對當前《困》境,初六爻愈發入《困》,三年不得脫《困》的結果出現,入於幽谷,三歲不覿的結果出現,將成爲必然。
但是,如果《困卦》初六爻,見此“危辭”,馬上以謹慎戒懼之心,分析當前所面臨的情境,並作出相應的調整,會不會轉危爲安,變險地爲坦途,出現不同的結果呢?試爲初六探討:
初六處《困》,爲《困》之初,而在《坎》險之下,與九四陽爻陰陽正應,可暫時安處其時、安處其位,等待九四陽爻施以援手,可爲初六爻脫《困》的其中一個選項。
初六處《困》的這個選項是否現實呢?恐怕也不太現實,因爲能對初六爻施以援手的九四陽爻,本身也出《困》中,有心無力,頗有自顧不暇之像。
那麼初六爻該怎麼辦呢?初六爻的爻辭說,入於幽谷,三歲不覿。初六爻的爻辭說,入於幽谷,則三歲不覿。入則有動,動則三歲不覿。那麼爻辭之意,是不是叫初六爻暫時安處其時、安處其位,先不要妄動呢?
初六爻以位卑陰爻處《困》,柔弱無才位卑之人處《困》,不宜妄動,妄動則容易深陷《困》境,現實中頗有例證。
初六爻要想轉危爲安,要想危者使平,首戒妄動。初六爻要想轉危爲安,首當安處其時、安處其位。這樣至少不會讓《困》境進一步惡化,讓自己深陷《困》境,出現入於幽谷,三歲不覿的後果。
初六爻,安處其時、安處其位,等待時變,才能不讓自己的《困》境,進一步惡化。在這個前提條件下,再想脫《困》的辦法。
安處其時、安處其位,等待時變,不讓自己的《困》境進一步惡化,只是初六爻被動的處《困》之道,那麼初六爻,有主動的脫《困》之道嗎?
初六動變,坎之兌,參卦爲《節卦》。《節卦》象辭,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不爲情所動,不爲物所牽,而有所節,而有所止,所以濟困於初也。
不爲情所動,不爲物所牽,而有所節,而有所止,可爲知節、可爲知止。知止則明矣。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有所得。
知止則無初六爻象辭之“幽不明”。 知止可爲無咎。 知止能得靜、定、安。處《困》如斯,可得《困》之“亨”,可由危至平,可謂脫《困》矣!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