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坤卦智慧4| 坤卦初六爻“履霜,堅冰至”之“意”用
以史參經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出自《坤卦.文言傳》的這段話,是孔子用來進一步闡釋《坤卦》初六爻爻辭含義的一段話。
這段話的含義,可以通過春秋時期的一個歷史故事來加以理解。這個歷史故事,就是《左傳》中記載的 “田氏代齊”的故事。
齊國,本來是姜姓呂氏的封地。武王伐紂成功以後,封土地、建諸侯,把齊地,分封給了姜太公呂尚。齊國,本來姓姜。
“田氏代齊”最終得以發生,並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而是經歷了八代,總共差不多300年的時間。
從田氏的祖先田完,逃難來到齊國,從一個管理百工的官位開始做起,到田氏最終取代姜姓的齊國,期間整整經歷了286年。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田氏代齊”剛剛有苗頭的時候,並不是沒有人察覺,並不是沒有人提醒姜姓的後人,只是姜姓的後人沒有引起重視罷了。由辨之不早辨也。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中記載,在“田氏代齊”剛剛有苗頭的時候,齊國的晏子,就提醒過當時的齊景公。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中記載的原文是:晏子數諫景公,景公弗聽。已而使於晉,與叔向私語曰:“齊國之政其卒歸於田氏矣。”
那齊國之政,是怎麼漸漸的歸於田氏的呢?是從田完的第5代子孫田乞,在齊景公時期當齊國的大夫時開始的。
田乞在齊景公時期當齊國的大夫時,向老百姓收賦稅時用小鬥收糧食,而從國庫中向老百姓發放糧食時用大斗。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中記載的原文是:其收賦稅於民以小鬥,其稟予民以大斗,行陰德於民,而景公勿禁。由此田氏得齊衆心,宗族益強,民思田氏。
田乞死後,他的兒子田常,與齊簡公的另一位國相監止爭權,國相監止更受齊簡公的寵幸,田常心裏害怕,於是又恢復了他父親的做法,用小鬥向老百姓收賦稅,用大斗向老百姓借糧,繼續行陰德於民,大得齊國民心。
後來的政治鬥爭中,田常不僅殺了國相監止,同時也殺了姜姓的齊簡公,再立姜姓的齊平公。田氏由此坐大,最終把姜齊的最後一任諸侯王齊康公,放逐到了海上。
幾年以後,田氏的後代田和,得到了東周天子的認可,被封爲齊國的諸侯王,最終取代了姜太公呂尚的姜齊。
“田氏代齊”,雖然是靠爭奪而來,但是,“田氏代齊”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客觀上和他們小鬥進、大都出,行陰德於民的做法,不無關係。
“田氏代齊”,雖然是靠爭奪而來,然而,“田氏代齊”的故事,可以用來參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的含義。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孔子《坤卦.文言傳》的文辭,是不是基於“田氏代齊”的故事,有感而發,我們不得而知。“田氏代齊”的故事,卻可以用來參悟其中的含義。以史參經,是讀《易經》的一種方法。
坤卦初六爻的爻意探討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固然已經爲無數的歷史事實所證明。然而,這是否就是《坤卦》初六爻的爻意呢?
聖人立象以盡意,意在象中。《坤》道之成,由“積”而成。 《坤》道之成,始於初,終於上,“積”成於上。而《坤卦》初六,處其初,處其“積”之初始,是爲《坤卦》初六爻之象。
“積”之初始爲善,則以《坤卦》六爻不變之“積”爲善。“積”之初始爲惡,則以《坤卦》六爻不變之“積”爲惡。
“積”小善,成大善,積小惡,成大惡。如此,就不難理解孔子“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的說法。
“積”小善,成大善,積小惡,成大惡。如此,則不難理解,《坤卦》初六爻,有慎初、慎始之意。
慎初、慎始之意,《易經》64卦,貫徹始終。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坤之始,實爲乾之始。乾之始,爲乾元之始,爲心之始,爲神之始,爲意之始。初心、初意必慎,則可爲慎初、慎始之意用。
《坤卦》初六爻“積”之意,更有妙用。《道德經》之用爲:爲大於其細,九尺高臺,起於壘土。《荀子》之用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坤》道之成,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任何事情之成,亦非一朝一夕可成;其所由來者漸矣。
想發財的,想出人頭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想發財的,想出人頭地的,也離不開一個“積”字。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三歲看到老。《坤卦》初六爻的爻辭:“履霜,堅冰至”,可通儒、道、佛。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