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大畜卦智慧6|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四事與大畜之道
《教條示龍場諸生》中的爲學修道四原則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陽明三十四歲,因爲戴銑一案,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爲貴州龍場驛丞。龍場三年,王陽明學有所悟後,在龍場開壇講學,得到了衆多學生的認可和跟隨。
王陽明講學於龍場之時,爲了有助於衆多學生的爲學修道,寫下了《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提出爲學修道的四條原則:第一爲立志,第二爲勤學,第三爲改過,第四爲責善。
儒家內聖外王與《易經》《大畜卦》的境界
陽明先生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提出的四條爲學修道原則,和《易經》《大畜卦》經文中的大畜之道,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約而同,不謀而合。爲學修道的四條原則,爲有志於大畜之人,指出了大畜的光明大道,今天作文試參分享。
陽明先生一生所爲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始終不離儒家大人之學,始終不離《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始終不離儒家一生孜孜以求的,內聖外王境界。
《易經》《大畜卦》的大畜境界,是天在山中。大畜所畜之大,從佛家的角度理解,那是廣大虛空,能含萬物色相的境界。大畜所畜之大,從儒家角度理解,那是內聖外王的境界。
陽明先生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提出的四條爲學修道原則,其目的,也是希望跟隨他的學生,能學有所成,最終達成儒家角度理解的,《大畜卦》的大畜境界,內聖外王的境界。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與大畜之道
爲了達到內聖外王的大畜境界,陽明先生提出的第一條原則是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而百無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人之所以一無所成,百無所成,一無所畜,百無所畜,都是因爲志之未立。立志成聖成賢則能成聖成賢,立志大畜則能大畜。志不立,終將一無所成,一無所畜。
陽明先生提出的第一條立志原則,在《易經》《大畜卦》的卦象上表現爲《大畜》卦的下卦爲乾卦,乾卦三根陽爻皆有如天之志。沒有乾卦三根陽爻的如天之志,大畜將不成大畜。
爲了達到內聖外王的大畜境界,陽明先生提出的第二條原則是勤學。已立志爲君子,自當從事於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
大畜首在立志,次在勤學。勤學二字,正同《大畜卦》中的《象辭》: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沒有勤學二字,何來多識?
爲了達到內聖外王的大畜境界,陽明先生提出的第三條原則是改過。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也,然不害其卒爲大賢者,爲其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改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大畜卦》初九爻有厲,利已。正是於大畜之初,始終有厲,始終保持謹慎戒懼之心,一旦發現爲六四陰爻邪柔之心所擾、所畜、所止,一旦發現即將犯過,馬上停止則有利。利已。
《大畜卦》初九爻有厲,利已。於大畜而言尚爲心之錯,不爲行之過。《大畜卦》九二爻,輿說輻。把車廂從輪轂上卸下來,讓車子不能再前進,才能得中之行,纔是九二爻象辭中的中無尤。
《大畜卦》九二爻,一旦發現爲六五陰爻邪柔之心所擾、所畜、所止,馬上把車廂從輪轂上卸下來,讓車子不能再前進,可謂真正的及時改過。
大畜之道,無論是《大畜卦》初九爻的有厲,利已,改心之錯。還是《大畜卦》九二爻的輿說輻,改行之過。都和陽明先生提出的改過原則,不約而同、不謀而合。
大畜之道,除了《大畜卦》初九爻有厲,利已,九二爻的輿說輻,改過以從善之外,還有六四爻的童牛之牯,止邪、止惡於未萌未發;六五爻的豶豕之牙,同樣是止邪、止惡於將萌將發,已萌已發。
陽明先生爲學修道的第四條責善的原則,忠告而善道之的原則。豈不正是大畜之道中的止邪、止惡於未萌未發,豈不正是大畜之道中的止邪、止惡於已萌已發。
陽明先生爲學修道的第四條原則責善,雖然是以朋友之道而言,但是儒家之道,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之道,歷來由近及遠,推而廣之,可及天下。
陽明先生爲學修道的第四條責善的原則,忠告而善導之的原則。能止邪、止惡於未萌未發,能止邪、止惡於已萌已發。能止惡揚善,同爲大畜之道。
由上可知,陽明先生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提出的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爲學修道四原則,與《易經》《大畜卦》中的大畜之道,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謂不約而同、不謀而合。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