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姤卦智慧1|一陰遇五陽,姤卦之象,你怎麼看
姤,遇也
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柔遇剛也。《序卦傳》之《姤》與《雜卦傳》之《姤》,《姤》皆爲“遇”意。《姤卦》一陰遇五陽的整體卦象,《雜卦傳》的表述,柔遇剛也,至爲貼切。
《姤》者,遇也,一陰遇五陽也。有人就犯起了嘀咕,一陰遇五陽,一幅亂象。特別是看到《姤卦》的卦辭“女壯,勿用取女”之後,更是確信這是一幅男女亂象無疑。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先不着急下結論,換個角度,再看看《彖辭》是怎麼看待一陰遇五陽之象的:
《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品物鹹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時義大矣哉!
《彖辭》看到一陰遇五陽之象,也同意卦辭“勿用取女”之說,可是《彖辭》同意卦辭“勿用取女”之說的理由是“不可與長也”。
《彖辭》同意卦辭“勿用取女”之說的理由是:一陰始生於下,將漸漸的向上生長,侵蝕陽爻,陰勢漸盛,陽勢將衰,最終將陰盛陽衰,女漸壯,女壯男弱,將失男女之正,將不利於家道之長久,家道將敗,豈可與這樣的女人長久。
《彖辭》同意卦辭“勿用取女”之說的理由正是卦辭中的“女壯”,是女將漸壯,告誡不要娶這樣的女人。這個理由是否與一陰遇五陽的亂象相關,不得而知,諸君自取。
根據《易經》繫辭的原則,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姤卦》所繫卦辭““女壯,勿用取女”,恐怕也是源來有自,有其象,必有其事。
漢武帝立漢昭帝而殺鉤弋夫人的歷史故事,是和《姤卦》的卦辭“女壯,勿用取女”有關,還是和漢初呂氏之亂的教訓有關,恐怕有待進一步考證。
根據《易經》繫辭擬之而後言的原則。讀《姤卦》卦辭““女壯,勿用取女”,又不可執着於取女家事之象。《彖辭》所取陰爻之象,女子、小人、凡陰柔之物皆可爲象。
心念一轉,萬象更新
《姤》者,遇也,一陰遇五陽之象,有心之人,也許看到的是一幅亂象,無心聖人,看到的卻是,一陰始生於下,陰始遇於陽,地始遇於天,陰陽始交,天地相遇,化育萬物,品物鹹章之象。可謂心念一轉,萬象更新。
《姤》者,遇也。《姤》遇之義,其意至大。天地陰陽相遇,化育萬物,品物鹹章,天地陰陽相遇之時大。
剛遇中正,天下大行。姜子牙遇文王,衛青遇漢武帝,魏徵遇李世民,懷才得機遇,賢臣遇明君,君臣得遇,天下大道得行,《姤》遇之義大者。男女之遇,《姤》遇之義小者也。
天下有風,姤,後以施命誥四方。
聖人畫卦,不以人心有美醜、善惡、正邪而不爲,聖人不以人心有好惡而不爲,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天下有《姤》遇之賾,而後有《姤卦》之象。
象有萬象,不可執一,唯變所適,境隨心轉,卦象即畫即境,心不同,卦象卦畫卦境亦爲之不同。《姤卦》之象,既有一陰遇五陽之象,又有天地陰陽男女始遇之象,又有剛遇中正之象,還有上乾下巽、上天下風,風行天下,天下有風之象。
易之爲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爲典要,唯變所適。於相而離相,心體無滯,即是般若。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