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履卦智慧3|人生於世,待時而動,何以自處

《易經》履卦智慧3|人生於世,待時而動,何以自處

時也,命也,運也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扇翼,飛不過鴨,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騰達。北宋傳奇宰相呂蒙正的一篇千古奇文《窮窯賦》,讀來朗朗上口,蕩氣迴腸,實在是歷史上一篇不可多得的千古奇文,有意者不能不讀;

《窮窯賦》這篇千古奇文,可以用來勵志,可以用來告誡自己,待時而動,何以自處。《窮窯賦》這篇千古奇文,雖因爲郭德綱的相聲,廣爲大衆所知,但文中滋味,恐怕只有和呂蒙正經歷類似者,才能深得;福祿豈能強求之妙,非親歷者誰能得之;

只有呂蒙正這樣的人,親身經歷過朝求僧餐,暮宿破窯的人,親身經歷過衣不可遮體,食不可濟其飢的人,親身經歷過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棄的人,在經歷過飢寒交迫,世態炎涼之後,再得天時命運眷顧,再得親身經歷官至極品,位置三公,人道我貴的高光時刻的人,才能參得福祿豈能強求之妙,才能領悟什麼是時也,命也,運也;

只有呂蒙正這樣的人,才能做到得失不懼,寵辱不驚,才能對發生的一切安之若素,波瀾不驚,才能知道,人在貧賤時,該何以自處,人在富貴時,又該何以自處,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使已經知道,一切都是時也,命也,運也,即使已經知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即使已經知道造化弄人之神奇,爲人卻不可坐以待斃,人生於世,該何以自處呢?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人名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大家耳熟能詳,很多人把它掛在牆上,當成自己的座右銘,當成自己一生自處的原則,確實可取;以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經天緯地之才,結合諸葛亮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看,就大致可以知道,諸葛亮爲什麼要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八個字訓誡後輩;

因爲諸葛亮自己就是高臥隆中,待價而沽,待時而動的典型人物;諸葛亮深知,天時未到,不可妄動,唯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以自處,天時未到,上不可怨天,下不可尤人,修身養德以自處;

人生於世,待時而動,何以自處,儒家之說

天雖有命,《禮記.中庸》有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人生於世,待時而動,何以自處,大道之源

天雖有命,有德者居之。爲人不可坐以待斃。順天而動,修身養德,順天而動,修身畜德,《小畜》,《小畜》,其小畜物,《小畜》,《小畜》,其大畜德。

儒家《中庸》自處之道,關鍵在一個“素”字。《中庸》論素字之後的行文,進一步說明什麼是素而已。儒家《中庸》號稱和《易經》互爲表裏,並非虛言,儒家《中庸》自處之道的這個“素”字,實來源於《易經》,來源於《易經》《履卦》初九爻的爻辭。

《履卦》初九爻的爻辭,初九:素履,往無咎。

履者,行也,既履於世,則不能不行,何以行,何以處履?素履,往無咎。

初九在下,人之始而位卑,處貧賤,素貧賤,行乎貧賤,遵其素而行,往而無咎,素履,往無咎。初九在下,人之始而位卑,處貧賤,如不能自安於貧賤之素,躁動而往,躁動而求,非天命而往,妄動而往,動則吉凶悔吝生,非無咎也。故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居易以俟命。故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初九爻辭,雖以位卑在下而言,亦戒君臣上下,在其素位,則行其素位,素富貴,行乎富貴,遵其素而行,往而無咎,素履,往無咎。若越其素位而行,若富貴而驕,不以明其明德爲事,不行其素,在上而陵下,其位不得長安,富貴不得長保,動則吉凶悔吝生,非無咎也。

《履卦》六爻,今日爲初,餘爻有五,來日方長,且待再探。感謝閱讀!!!

《易經》智慧,包羅萬象,聖人畫卦,利益衆生,人之經歷不同,所得之象不同,所取之意亦會不同,爲了讓自己,在生活中游刃有餘,有本《易經》在家自己琢磨吧,讓自己插上《易經》智慧的翅膀,用聖人的智慧,幫助您創業成功,生活順利,平平安安,闔家幸福!!!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