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數”
數之源,數之流
《易經》的“數”,源於河圖、洛書。後世的天地之數、陰陽之數、生成之數、五行之數、八卦之數、九宮之數、六十甲子之數,皆由河圖、洛書之數而來。
天數:1、3、5、7、9
地數:2、4、6、8、10
陽數:1、3、5、7、9
陰數:2、4、6、8、10
生數:1、2、3、4、5
成數:6、7、8、9、10
五行之數:水1、火2、木3、金4、土5。
八卦之數: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九宮之數:
六十甲子數:
1、2、3、4、5。這五個生數,又被稱爲小衍數。其中有三個陽數,1.3.5,兩個陰數,2和4,三個陽數之和等於九,兩個陰數之和等於六,易經中陽爻用九,陰爻用六。九爲老陽數,六爲老陰數,占卦的時候,遇九、遇六必變。
天地之數五十五加上小衍數五,就是六十甲子數。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洛書中的“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各種術數的來源。瞭解《易經》的“數”,不能不瞭解“數”的來源。
《繫辭.上》第9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繫辭.上》第9章,提到了5個天數和5個地數。其中的1、3、5、7、9爲天數,2、4、6、8、10爲地數。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瞭解《易經》的“數”,《繫辭.上》第9章的文字,不能不讀。
1、3、5、7、9,五個天數之和等於二十五。2、4、6、8、10,五個地數之和等於三十。天數之和加地數之和等於五十五。
十個數字,1、2、3、4、5、6、7、8、9、10。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這十個數字,是怎麼成變化而行鬼神的呢?
《繫辭.上》第9章的文字有云: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繫辭.上》第9章的文字,記載了《易經》占卜成卦的方法:大衍佔法。
採用大衍佔法,把1、2、3、4、5、6、7、8、9、10這十個數字,進行組合變化,就可以得到《易經》的64卦。
《易經》的64卦,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八卦而小成,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易經》的64卦,能畢天下之能事。能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是故,把1、2、3、4、5、6、7、8、9、10這十個數字,進行組合變化,能成《易經》的64卦。是故,1、2、3、4、5、6、7、8、9、10這十個數字,能成變化而行鬼神矣。
數以定象、數以象顯。占卜、揲蓍之法即用大衍之數確定陰陽,畫爻成卦。《繫辭傳》有云:“極數知來謂之佔”,“參伍以變,錯綜其數……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極其數,天下之象可定。《易經》64卦、384爻之象,極數而來,極數而定。《說卦傳》有云:“參天兩地而倚數”。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逆而知來也。極數而知來也。極數而佔也。
數變而後象變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卦以象告。極數而有佔,極數而有八卦、極數而有八卦、以至64卦之象。
然而,象有真象,象有假象。真象、假象,皆爲幻象。真象、假象皆爲一時之幻象。
《易》之爲書也不可遠,爲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爲典要。唯變所適。。。。。。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易經》64卦、384爻之象,無論真象、假象皆爲一時之幻象。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是什麼?讓《易經》64卦、384爻之象,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爲典要呢?。
是什麼?讓《易經》64卦、384爻之象,無論是真象、還是假象,都只是一時之幻象呢?
既然數以定象、數以象顯;既然象從數來,那麼象之變,必有數之變,數變則象變。
數之加減乘除,而後有數之變。數之變所成,亦即象之所示。數之變而後有象之變。
數有變則象隨數而變。明其“數”之變,即可知其“象”之變。學者明其《易》之“數”。則天地可指於掌。《黃帝陰符經》有云: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學習《易經》,《易經》之“象”,不能不瞭解。對《易經》64卦、384爻,卦象、爻象的根源,《易經》之“數”,更是不能不瞭解。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