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臨卦智慧3|臨人、臨事、臨物,以何而臨才能心安理得
臨字,本義雖然是君臨天下,以君臨民,以陽臨陰,以上臨下之義,但是一個臨字,卻是每個人都少不了的,不管這個人是君是民、是上是下,都少不了臨人、臨事、臨物,都少不了面臨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事情和問題;
每個人在面臨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事情和問題的時候,每個人在臨人、臨事、臨物的時候,臨人、臨事、臨物之心不一,臨人、臨事、臨物之行不同,帶來的結果自然會不一樣,吉凶悔吝皆有,取決於每個人的臨人、臨事、臨物之心;取決於每個人的臨人、臨事、臨物之行;
既然每個人都免不了一個“臨”字,並且每個人在臨人、臨事、臨物的時候,吉凶悔吝不同,那有沒有一種相對完美的臨人、臨事、臨物之道,能超越吉凶悔吝,能讓人不管怎麼臨人、臨事、臨物,不管吉凶悔吝,都心安理得呢?這樣的答案存不不存在呢?
這樣的答案是存在的,這樣的答案就在《臨卦》卦辭、卦意中,這樣的答案就存在《臨卦》六爻爻辭、爻意中。《臨卦》初九、九二爻爻辭中的鹹臨二字,便是答案之一。
《臨卦》初九、九二爻因處位不同,爻辭雖同爲鹹臨二字,卻又略有細微不同。今天先從初九爻開始試探,爲方便後續行文,把《臨卦》供在文中,從《臨卦》初九爻的爻象開始探起:
《臨卦》初九爻的爻象
《臨卦》初九,陽爻處初,《臨》之開始,《臨》之初,上應六四爻,以位卑之下臨上之象,初九爻是怎麼處《臨》的呢?且看初九爻爻辭:
初九,鹹臨,貞吉。
《臨卦》初九,以位卑之下臨上卦六四,臨六四以鹹,鹹臨。關鍵詞在一個“鹹”字。鹹者,感也,鹹者之感,特別之處在於,鹹者之感乃無心之感。鹹臨乃無心之臨。
可是人皆有心,怎麼能無心呢?是的,常人在臨人、臨事、臨物時,皆有心,皆有利害得失之人心。如果以利害得失之人心臨人、臨事、臨物,就像《繫辭下》第12章所說的: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如果以利害得失之人心臨人、臨事、臨物,動則吉凶悔吝生。毫不爲奇。
如果以利害得失之人心臨人、臨事、臨物,就得接受吉凶悔吝的結果,因爲一切皆爲自作自受,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而能超越吉凶悔吝,無論吉凶悔吝皆能心安理得之臨,無心之臨,鹹臨爲一途。無心之臨,就像人要喫飯,就像動物要喝水,植物要陽光一樣,是天然之理,是不需要考慮,不需要用心思量的,是出自本心,也可以說是無心的。
無心之臨,就像植物有種子,動物要繁衍,少男少女自然有感應一樣,是天然之理,是出自天然,出自本心,是出自天心,也可以說是無心的。
《臨卦》初九,以位卑之下臨上卦六四,鹹臨即是無心之臨。《臨卦》初九陽爻,生於《復卦》之一陽來複,一元來複,此元生於天元,天生之元,其有心乎?《臨卦》初九陽爻,天生之元,無心。《臨卦》初九陽爻之臨,鹹臨。
天生之元雖無心,但是天生之元卻並不都全是正元,天生之元有陽必有陰,天生之元有正必有不正,《臨卦》初九,以位卑之下臨上卦六四,雖得六四之應,但初九以陽剛之正臨六四,則得六四之應,假設初位以陰柔臨六四,則必爲六四所斥而不爲六四之應;
《臨卦》初九,以位卑之下臨上卦六四,惟以天生之元,且以天生陽剛之正元臨六四,方得六四悅順之應,初九之臨,方得臨之吉,初九,鹹臨,貞吉。
經史互參
《臨卦》初九爻辭,鹹臨,貞吉。再以六祖慧能之事試參:
《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記載了六祖慧能得傳衣鉢的故事。五祖弘忍傳衣鉢時,叫衆僧各做一偈,來呈五祖,若悟大意,便傳衣法,爲第六代祖。五祖傳衣鉢,茲事體大,衆僧臨事,該怎麼辦呢?
當時作爲衆望所歸的神秀,衆僧的經師,動了心思,動了人之心思,人心一動,難免就會思來想去。這人心一動,難免利害得失之心生,是呈偈?還是不呈偈?內心就有了鬥爭,呈偈如何?不呈偈又如何?那是大難,大難?
等到過了內心那一關,決定呈偈了,最終做了一偈,數度欲呈,又是一番掙扎,心中恍惚,遍身流汗,擬呈不得,前後四五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內心之煎熬痛苦,有意者可參《壇經》原文。
等到終於想好,偷偷的寫在了牆壁上,回到房中,還是坐臥不安,直至五更。衆望所歸的神秀,有心臨事,有心臨五祖弘忍,欲得五祖衣鉢。有心而臨,可謂鹹臨的反面典型,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內心之煎熬痛苦,《壇經》原文躍然紙上,有意者可參。
倒是六祖慧能,本無心衣鉢,本無心臨事,只以天生之自心作偈,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得傳五祖衣鉢。六祖慧能,不費周章,以卑微之初鹹臨五祖弘忍,佛祖衣鉢得傳而爲六祖,得來全不費功夫。 初九,鹹臨,貞吉。
《臨卦》六爻,今日初九,來日方長,敬請期待,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