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陰(星)歷和陽(太陽)歷的發展,目前來看埃及,兩河的日曆和星曆早於中國,中國的月曆是獨樹一幟

世界陰(星)歷和陽(太陽)歷的發展,目前來看埃及,兩河的日曆和星曆早於中國,中國的月曆是獨樹一幟

兩河流域:觀測天象、計算農時的需要,使西亞的天文學產生較早。古代兩河流域的人們能夠區分行星和恆星,能相當準確地畫出五大行星的運行軌道,能劃分出黃道十二宮,即十二個順着太陽在天空運動的星座。經過長期的天文觀測,兩河流域的人們制定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太陰曆。在漢謨拉比時期,規定一年12個月,其中6個月每月30天,6個月每月29天,全年共354天。這與地球繞太陽一週運行的時間差11天5時48分46秒,他們就用閏月補足。後來,他們又把一月分爲四周,每週7天,分別以日、月、水、火、木、金、土7個星的神名作爲星期日到星期六的名稱,這就是現在世界通用的7天一週制的來源。

埃及人很早就積累了天文知識。計算尼羅河水漲落期的需要,產生了埃及最初的天文學。到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3年),埃及人已知道大熊星、小熊星、天狼星等43個星座。埃及人根據尼羅河水漲落的週期和作物生長的規律,把一年分爲氾濫季、耕種季和收穫季三季,每季4個月,每月30天,全年12個月,年終加5天節日,全年共365天。這是世界上最旱的太陽曆,也是今天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通用的“公曆”的淵源。

印度:由於農業的發展需要預測季節和河水氾濫的日期,古代印度人於公元前1000年代甚至更早一些就有了天文曆法方面的知識。他們通過觀察,認識了許多星宿,能把黃道附近的恆星劃分爲28宿,以此來測定月亮所處的位置,並能測定月亮的盈虧。著名天文學家阿利耶跋多認爲,大地是一個球體,並圍繞地軸自轉。古代印度人把一年分爲12個月,每月30天,每隔5年加上1個閏月,以調整年曆與天文歷之差。

中國:凌家灘重視太陽,一表測日。周至春秋戰國星宿,黃道完善。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