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上古文明
敘利亞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藏的女性石雕像,長19.2 釐米來自公元前 9200-前8800 年。西亞人像雕塑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尤以裸體女性形象爲代表,深刻影響了周邊地區人物形象的風格創造。此像類似於史前雕刻母神,其臉部特徵抽象,雙手背後呈站立姿勢,用彎曲波浪和寬闊的線條抽象化展示人物軀體。該雕像應是原始宗教活動的產物,始於史前人們對生命起源的追尋。
敘利亞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藏的雙面楔形文字泥版,長5.5釐米,寬4.7釐米,雙面刻有文字。其中一面上方有滾筒印章印製的圖案和用巴比倫楔形文字書寫的字樣,是烏加里特語中的文字。
湖南安鄉西晉劉弘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的東漢神獸紋玉樽,高15釐米、口徑10.5釐米。此樽器身呈筒形,玉質受沁呈粉白色。器底以三熊足支撐。器身紋飾主體分爲六組,雲海中翻騰的螭龍,頭背對峙的獨角龍,西王母與持着靈芝草的仙人;持仙芝戲螭龍的羽人等等。整個紋飾體現了人們求仙、企盼長生與富貴的願景,這與東漢時期,道教始興,世人崇尚神仙方術,祈求長生不老的社會風氣息息相關。
“亞細亞古代文明展”策展人 喻燕姣 介紹,亞洲是人類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本次展覽將亞洲長達萬餘年的歷史,以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希臘化爲分界線,劃分爲希臘化之前的亞洲和希臘化之後的亞洲兩個大的歷史階段,直觀呈現出文明興起階段的亞洲文明多元共生的特徵,與文明發展階段亞洲各地東西交匯、商貿物質交流的盛況。整個展覽,以文物講述歷史,展現各文明之間對話、交流、互鑑的成果,展示亞洲文明的風采與魅力,體現“和羹之美,在於合異”的亞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