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中。二里頭),大汶囗(東。龍山),河姆渡(南。良渚),紅山文化(北),巴蜀文化(西。三星堆)

仰韶文化(中。二里頭),大汶囗(東。龍山),河姆渡(南。良渚),紅山文化(北),巴蜀文化(西。三星堆)

仰韶文化(後發展爲二里頭文化等)1921年4月,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到河南省三門峽市仰韶村考古調查,採集到一些石器和陶片,他由此判斷這裏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這一年10月至12月,安特生與多名中國工作人員在仰韶村進行正式考古發掘,獲得大批珍貴文化遺物。

仰韶村考古後,考古隊在三門峽市澠池縣西莊村、不召寨、楊河村,以及滎陽市秦王寨、池溝寨、牛口峪等地進行調查或發掘,又獲得大批文化遺物。

1921年10月,仰韶村遺址的發掘揭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序幕。考古學界由此開始對中國新石器時代進行了解和建構。

20世紀三四十年代,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後崗發現了彩陶、黑陶、灰陶,它們所代表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文化存在地層疊壓關係。考古學界發現,仰韶村遺址中包含有後來的龍山文化遺物,從而確立了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兩大文化體系。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陝西西安市半坡遺址、河南三門峽市廟底溝遺址等多個標誌性遺址被髮掘,明確了仰韶文化存在半坡、廟底溝兩種類型,同時從廟底溝遺址中,確認了仰韶文化發展爲龍山文化。

20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技術進步大大推動了考古學的發展。仰韶文化的聚落形態、生產工具、製陶工藝、墓葬制度、人類體質形態等專題研究均取得重要成果。

進入21世紀,沉寂多年的仰韶文化考古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發現。

河南鞏義市雙槐樹遺址現存面積117萬多平方米,是至今發現的最大仰韶文化遺址。

鄭州市青臺遺址內有4條環壕,居住區、墓葬區、祭祀區、作坊區劃分明確。

河南、陝西和山西的交界地帶,發現了多處面積近百萬平方米的特大型聚落遺址、四五十萬平方米的大型聚落遺址、約20萬平方米的中型聚落遺址、10萬平方米以下的小型聚落遺址,呈現出多層級區域聚落結構……

100年來,中國考古學界多次進行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發現仰韶文化遺址數以千計,主要分佈在河南、陝西、山西,遠及青海、湖北、河北、內蒙古等地。仰韶文化遺址主要分佈於河南、陝西、山西三省交界地,以及渭河流域,這裏同時存有大量關於黃帝、炎帝的古史傳說,仰韶文化與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或有着密切關係。

考古學界認爲,以仰韶文化爲主體的中原文化爲後來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打下重要根基,稱仰韶文化爲文化上的“早期中國”。

大量多層級聚落遺址顯示,仰韶文化已出現平民、顯貴、首領或“王”的社會階層差別,呈現“金字塔”型社會結構,具有“古國”的非凡氣派。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爲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

半坡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

年代距今約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爲單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個沒有貧富差別的原始社會。居住區有壕溝圍繞,以防野獸侵害。房屋爲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圓形。居住區中央有長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體活動的場所。多種農具、魚獵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爲農業和漁獵並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

從陶器上發現二十二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遺址有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埋着兩個男子和四個女子,一般認爲是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死亡兒童埋在居住區,多采用甕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隨葬品精緻豐富,表明當時對女孩的愛重。

半坡文化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河姆渡文化(後發展爲爲良渚文化與凌家灘文化),是指中國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即距今約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幹欄式房屋"的遺蹟。

1973年,第一次發現於浙江寧波餘姚的河姆渡鎮,因而命名。它主要分佈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爲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距今約7021—-5021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反映了距今約7000年前長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況[1]。

我國上古時代傳說中的“有巢氏”部落其實就是居住在寧紹平原的古越族-河姆渡人的一支。有巢氏是中國古代傳說中”構木爲巢“的巢居發明者;而這正是對寧紹平原河姆渡人”幹欄式房屋“的映射與形容。

有巢氏,尊號”巢皇“、”大巢氏“,中國上古時期部落首領,相傳爲燧人氏之父、伏羲氏與女媧氏的祖父。曾率領其部落人民以寧紹平原爲起點兩度遷徙;先後到達今浙江杭嘉湖平原與今安徽巢湖流域,並在良渚古城登基成爲了良渚古國的最後一代君主;後期又在今山東琅琊古城(位於今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建立了陪都。而後又在今巢湖一帶建立了古巢國,定都凌家灘古城(今安徽凌家灘遺址)。

河姆渡文化因有巢氏先民的遷徙而加速與外界文化的融合與發展,與浙江良渚文化、安徽凌家灘文化廣泛交融;共同構成了有巢氏先民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背景。

大汶口文化(後發展爲龍山文化)是分佈於黃河下游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佈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於漢族先民首領少昊氏的地區,爲山東龍山文化的源頭。

另外該文化類型的遺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後得出數據,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約6500—450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爲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變形以及拔牙。多見夾砂或泥質的紅陶,早期以紅陶爲主,晚期發展爲輪製陶器,出現了硬質白陶。紋飾常見鏤孔、劃紋、附加堆紋、籃紋,還有彩陶和朱繪。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製精美。中期以後更出現了製作精良的玉器。

在發掘的遺址中,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發現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遺址,由成排分佈的紅燒土排房建築構成。這些排房多則六間一排,少則兩間相連,佈局嚴謹,顯示了較高的建築技術。

大汶口人的葬式一般爲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另外還發現部分折頭葬、折肢葬等較爲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後發現有木質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隨葬品和兒童甕棺的葬具中還使用了帶有各種陶文的大口尊。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誌着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文化紅山(母系氏族文化,後期被仰韶和大汶囗同化),東北文明起源100萬年前吉林前郭王府遺址,而後4、50萬年前的廟後山文化、2、30萬年前的金牛山、鴿子洞文化,5至1萬年前的青頭山人、榆樹人、安圖人、哈爾濱人、前陽人等古人類,9000年前的海拉爾扎拉諾爾人,7000年前瀋陽新樂下層文化,6000至7000年前的吉林大安縣長新南山遺址、遼東半島小珠山文化,6000年前的海拉爾西沙崗文化、昂昂溪文化、密山新開流文化、饒河小南山文化,5000至6000年前的長春氏族部落、奈曼旗大沁他拉遺址、霍林河下游新石器時代遺址、西遼河紅山文化,東北文化薪火相傳,是後來形成的商族、肅慎、東胡、穢貊(扶余、高句麗)等東北各民族、部落共同的文明起源。興隆窪文化陶器大多陶質粗疏,火候較底器類和紋飾種類較少,一般有夾砂褐陶筒形罐、粗泥(含細砂)陶鉢,代表性紋飾是壓印“之”字形線紋,以及網格狀劃紋等。

可以看出紅山文化早期比興隆窪文化內涵豐富,並表現出一定的進步性。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還出土的龍紋陶片,已具備中國古代龍形象的基本特徵。大型石塑龍堪稱迄今爲止在中國發現最早、形體最大的龍形象。對紅山文化龍形有直接的影響。

興隆窪文化已有一定水平的農業生產,有相當規模和數量的聚落址。可以認爲是產生紅山文化那樣繁榮的原始農業社會的基礎。這表明興隆窪文化與紅山文化具有傳承關係可能就是紅山文化的源頭。以遼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淩河爲中心。分佈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羣體爲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

經濟形態以農業爲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爲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體爲5500年前。

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

在石器中菸葉形、草履形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還有磨製和打製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細石器工具發達。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地區西南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遺蹟之一,分佈範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淩河上游。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峯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4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峯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羣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14年赤峯市與朝陽市共同簽署了《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備忘錄》宣佈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淩河爲中心。分佈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羣體爲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

經濟形態以農業爲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爲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體爲5500年前。

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

在石器中菸葉形、草履形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還有磨製和打製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細石器工具發達,細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鏃等器物,小巧玲瓏,工藝精湛。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爲特色,種類有罐、盆、甕、無底筒形器等。陶器中的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的盆、鉢、罐、甕等各有自身的裝飾紋樣,而橫“之”字形紋和直線紋是紅山文化具有特徵的紋飾。

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爲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樸實。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

玉雕工藝水平較高,製作爲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

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峯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

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爲方形半地穴式,分爲大型與小型。

古蜀文化:三星堆遺址是一處距今4800年至3100年左右(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古蜀文化遺址,面積達12平方公里,是中國20世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自20世紀20年代起,中外考古學家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考古發掘和專題研究,發現了城牆遺址和大量精美文物。三星堆遺址及文物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國的存在和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三星堆遺址內存在三種面貌不同但又連續發展的三期考古學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龍山時代至夏代遺址羣爲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稱“寶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規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爲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廢棄古城時期爲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橋文化”。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