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基因組揭祕!農業大規模出現前東亞與東南亞人羣已開始混血
東亞與東南亞之間有着怎樣的人羣遷徙史?生活在東南亞和東亞南部的人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基因交流的?這個交流和農業大規模出現有關嗎?
6月24日,《細胞》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關於東亞南部人羣古基因組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來自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揭示出,距今1.1萬年以來,東亞與東南亞交匯處人羣遷徙與互動的歷史,發現該地在農業大規模出現以前已存在東亞南部與東南亞人羣的基因交流,填補了兩地接壤區域人類古基因組的空白,更新了我們對兩地人羣交流歷史的認識,追溯了現今生活在廣西地區侗傣語系和苗瑤語系人羣的祖先。
東亞與東南亞交匯處自1.1萬年以來人羣動態示意圖。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以往對東南亞和東亞南部基因組研究顯示,兩地早期人羣有着截然不同的遺傳歷史。在東南亞,距今約12000年至4000年的和平人是一支古老的亞洲人羣,與東亞現在生活的人羣分離較早。
然而,距今4000年以來,東南亞地區的農業人羣呈現出與現代東亞人羣更爲相似的遺傳結構,他們的基因組中混合了大量中國南方現代人羣相關的遺傳成分和少量和平文化相關的古老亞洲人羣成分。更重要的是,距今4000年以來的東南亞大陸人羣的基因組中,中國南方人羣爲代表的遺傳成分佔據主導地區。
同時,在中國南方福建及周邊地區生活着距今9000年至8000年的以奇和洞人羣爲代表的古南方人羣,他們的遺傳關係顯示與現在生活的南方人羣更相近,與今天的南島語族人羣密切相關。
“這些研究揭示了東亞南方與東南亞兩地早期人羣遺傳歷史的差異性與相關性,留下許多亟待探索的重要科學問題。”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付巧妹說。
爲了進一步解答兩地人羣互動、遷徙等重要科學問題,研究人員對位於兩地交匯處之一的我國廣西地區的人羣開展了古基因組研究。
付巧妹團隊運用古核基因組捕獲技術,克服了由於東亞南方炎熱潮溼環境導致古DNA保存差的困難,得以從廣西170個人類骨骸或化石中成功捕獲30例距今10,686年至294年的人類古基因組,及福建1例距今11747年的人類古基因組。其中,2個來自廣西隆林、福建奇和洞的人類個體的年代均早於1萬年前,這是迄今爲止在東亞南方與東南亞地區所獲得的最早的人類古基因組數據。
研究人員對距今約1.1萬年的廣西隆林古代個體的古基因組分析發現,雖然此前考古學研究基於隆林人的顱骨呈現出古老型人類與早期現代人混合的特徵,認爲她可能是二者混合的後代,但是古基因組研究表明她已經是遺傳意義上的現代人,且其基因組含有的尼安德特人或丹尼索瓦人的含量不高於其他現代人。並且,以隆林人爲代表的相關人羣不同於此前所觀察到的在中國南方沿海的古南方人羣和東南亞地區的和平文化相關的古老亞洲人羣。
“她是一個此前從未觀測到的、對現在生活人羣無明顯遺傳貢獻的、在東亞南北方人羣分離之前分化出來的、未知的東亞古老人羣。”付巧妹說,
同時,研究人員對廣西地區距今9000年至6400年人羣的古基因組展開分析,結果顯示:距今約9000年的獨山人呈現出以隆林人爲代表的相關古老東亞人羣與以奇和洞爲代表的古南方人羣的混合的特點;而距今8300年至6400年的寶劍山人則延續了獨山人的遺傳成分,此外還混合有與和平文化相關的古老亞洲遺傳成分。“這說明,至少在6400年前,以隆林人爲代表的相關古老東亞人羣成分在廣西地區人羣中仍然存在。不過,她在母系遺傳上未觀察到對晚期人羣的明顯影響。”付巧妹說,該研究表明兩地人羣之間更早期的流動與農業並不相關。
最重要的是,這項研究首次在中國南方史前人羣中發現和平文化相關的古老亞洲遺傳成分,爲探索和平文化相關人羣的起源與擴散提供更多線索。
此外,研究人員還對廣西地區距今約1500年至500年的古人羣基因組展開分析,研究發現,該地區這一時期人羣與距今6000年的史前古老人羣(包括廣西隆林人、獨山人和寶劍山人)完全不同,這意味着廣西特有的以隆林人爲代表的相關古老東亞人羣此時已經消失。
同時,研究發現,這些距今1500年至500年的人羣與現今生活在廣西的侗傣語系和苗瑤語系的人羣有着密切的遺傳聯繫。
付巧妹表示,總體而言,這項研究揭示出距今1.1萬年前亞洲人羣的多樣性,的以隆林人爲代表的相關古老東亞人羣是此前從未觀察到、也沒對現今南北人羣做出貢獻的未知古老東亞人羣;同時,研究以動態視角揭示出我國南方廣西、福建區域人羣的演化與變遷歷史,凸顯出廣西地區在亞洲人羣演化中的重要地位,該地區不僅是東亞與東南亞在地理上接壤的交匯區域,更是兩地人羣在遺傳歷史上的交流區域。
更重要的是,研究發現,距今6000年以來,廣西地區發生了人羣的更替,這爲溯源我國少數民族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該研究對於填補東亞和東南亞史前人羣的互動歷史細節、修正東亞南方人羣的演化模式具有重要科學意義。”付巧妹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