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繩(轉)。項鍊可能就是一種記事工具
繩結產生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距今約兩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的遺蹟中,就發現了骨針和各種帶孔的骨、貝類等飾品,這表明人爲加工的繩線至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出現。而當先民們用這些繩線穿制獸骨、貝類裝飾品或縫製衣物時,必然會產生簡單的繩結。我們甚至可以認爲,繩結幾乎有與人類文明一樣悠久的歷史。
除了綁縛功能外,繩結還被智慧的先民們賦予了另一實用的功能——記事。結繩記事,即人類在語言產生後、文字出現之前漫長的遠古時代裏的一種記錄事實和溝通的方式。戰國時期著作《周易·繫辭下傳》中就記載道,“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意思是在上古時代是用結繩的方式來治理天下的,而後世的聖人則將結繩改爲契刻文字。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爲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提到:“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衆寡。”
我國少數民族當中,至今也還有結繩記事的實例。如雲南獨龍族直至上世紀50年代仍處於刀耕火種、輪荒耕作的原始社會生活形態,他們以結繩的方式來記錄時間。根據《滇藏高原考察報告》記載,獨龍族人把結着若干疙瘩的麻繩掛於牀頭,以免忘記。若出遠門,則把麻繩繫於腰間。結繩多數用於記錄日程,例如約期結繩,就是取兩根細繩,各結上相等數量的結,一結表示一天。雙方各持一繩,分開後每天解一結,將全部結解完,雙方就必須在相約的某地會面,不得失約。
奴隸社會高度發展的商朝,繩結不僅發展了實用功能,還初步具備了裝飾功能。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的商代喇叭座頂尊跪坐人像,人像上身裸露,下身着裙,腰間繫帶,用於紮緊衣服,結紐於正前,紐中插物,結的造型結構已非常精巧。並且,從商朝開始流行佩戴的解結工具觿(音xī)也佐證了人們服飾中“結”的廣泛應用。彼時古人穿衣繫帶時,爲了防止衣帶散開致使衣褲脫落,往往會將衣帶系成死結,因此爲了方便解結,就會隨身佩戴解結工具“觿”。觿既有用骨頭做成的,比如象骨,也有用玉石製成的。西漢文學家劉向曾在著作《說苑》中提到“能決煩亂者佩觿”,便是用善解繩結之觿寓意善決煩亂之人。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的急劇變化,結亦從樸素的實用功能逐漸向審美功能轉變。無論是器物、佩飾抑或是服裝,均出現了裝飾性的結。以佩飾爲例,中國人自古尚玉,歷來有“君子必佩玉”之說,而佩玉要藉助繩帶,必須要打結,因此玉與結產生了不解之緣。《爾雅義疏》中提到,“佩玉之組條,用以連貫玉者,也叫綸,用絲繩婉轉結之”。把一塊塊玉佩、粒粒珠子用絛帶穿起來,形成長長的佩飾掛於腰間,是貴族們彰顯身份和財富的重要手段。從信陽、江陵等地戰國楚墓出土的彩陶木俑,更清晰地描繪了當時人們佩玉打結的情形。
到了秦漢時期,佩綬制度逐步成形,用以顯示身份等級尊卑。所謂“綬”,即指一條絲線編織而成的闊帶,懸掛在腰間的革帶上,以不同的色彩來區分等級。這種印綬由朝廷統一發放,一印一綬,且規定官員平時在外,必須將官印裝在腰間的鞶(音pán)(即革制的囊)裏,並將綬帶垂在外邊。從皇帝到各級官員所佩之綬在尺寸、顏色及織法上皆因等級而不同,讓人一望便知佩綬人的身份。
唐代作爲中國藝術發展的高峯時期,也迎來了中國結髮展歷史的高峯。這一時期編結工藝分工細緻,出現了專門的編結作坊。唐朝時期服飾雍容華貴、異彩紛呈,胸、腰、膝等部位都應用了大量的結飾。例如唐代永泰公主墓和章懷太子墓壁畫中的宮人,多爲着單色裙,裙腰下兩側各開一衩口,露出其內所穿的細密間裙,並以一條環綬結帶從腰衩內伸出垂下,或在腰衩下端打一花結。而有名的萬字結也源於唐朝。武則天長壽二年,梵文“卍”被採用爲漢字,讀音同“萬”,被視爲吉祥萬福之意;而形似“卍”字向四端縱橫延伸的萬字結也常被用來當作結飾點綴衣物,以取“萬事如意”“福壽萬代”之意。
宋代,中國結飾開始商業化,產生了專門出售結飾的生意。北宋蘇漢臣創作的絹本設色畫《貨郎圖》便生動地表現了當時結飾售賣的場景。畫中一株梅花樹下,貨郎手推貨車,車上貨物琳琅滿目,其中就有各類結飾藝術品。宋代誕生了酢漿草結,就是我們常說的幸運草結,通常形似四葉酢漿草。傳說遇到四葉酢漿草的人會得到幸運,而形似四葉酢漿草的結飾自然也被賦予了吉祥幸運之意。
這一時期,結飾已經應用於戰士的盔甲中。宋代戰士盔甲的頭盔、胸前、腰間、劍柄、鞋面,都佈滿了造型不同、功能各異的結。比如用於固定頭盔的結有單翼蝴蝶結、雙翼蝴蝶結、倒蝴蝶結、無尾蝴蝶結等。
明清是結藝發展的鼎盛時期。諸多日常用品,比如鈕釦、香囊、荷包、扇袋等都能看到式樣繁多、配色考究的結飾。由於古人的衣服多沒有兜,因此所需物品幾乎都需要用絲帶懸掛佩戴。比如古人出門常帶的牙籤、耳挖勺和鑷子等小工具,就經常成組串在一起系在腰間。到了清代,構思巧妙的結儼然成爲了衣兜。《紅樓夢》第三十五回中提到寶玉請鶯兒爲他打絡子。所謂絡子便是以線繩結成的各種花樣的小網袋,通常繫於腰間,以系配各類墜飾或裝汗巾、香囊、扇子等隨身小物。絡子花樣繁多,有一炷香、朝天凳、方勝、連環、梅花、柳葉等多種。
結飾還應用於鈕釦之上。除了金玉等物製成的鈕釦外,還有用絲綢或布料編制的盤扣,即用狹窄布條捲成圓形或扁圓形盤條,然後盤成各種花樣,一端製成球形做扣,另一端製成環套,再用針線固定在衣襟上。中國民間關於盤扣的編織方法很多,如蜻蜓扣、孔雀扣、鳳凰扣、梅花扣、琵琶扣等。
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常常伴有中國結的身影。例如最重要的春節,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長輩會將銅錢用紅絲繩穿起來,再繫上結,以求孩子能長命百歲。即使到了現代,中國人還是會習慣春節時在家裏、汽車上裝飾漂亮喜慶的中國結,或是用紅繩搭配金飾並編上各式各樣的結飾,爲新的一年討個好彩頭。端午節時,除了喫糉子、賽龍舟以外,亦有佩戴長命縷的習俗,便是用青、白、紅、黑、黃五色絲線繫於足腕,以求不染病瘟。《燕京歲時記》載:“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糉子、壺盧(即葫蘆)、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古時七夕節即乞巧節,便是女子向七姐(織女)祈求心靈手巧之意。因此在七夕節時,女子間還流行着各種乞巧鬥巧的活動,比如穿針乞巧,就是女子比賽穿針,將綵線一口氣穿過七枚針孔,誰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誰乞到的巧越多。姑娘們還會拿出自己製作的各式小工藝品、打的絡子互相評議、贈送,以示友情。
中國結,既是我國古代文化傳統的體現,又寓意着吉祥和對美好未來的展望。例如,“同心結”自古以來就是男女間表達海誓山盟的定情信物,早在南北朝時期便有南朝梁武帝蕭衍的詩句“腰中雙綺帶,夢爲同心結”;“盤長結”寓意相愛的人永遠相依相隨;佩玉上裝飾“如意結”,惟願稱心如意;“吉祥結”取大吉大利之意;在菸袋上裝飾“蝴蝶結”,“蝴”與“福”諧音,則寓意福在眼前。
從最初的記事之結,到後來的服飾之結、吉祥之結,這種充滿古老智慧的藝術,已被當今設計師廣泛地應用於生活之中,並隨着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傳播到了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