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字(轉)
史學界普遍認同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平湖莊橋墳遺址考古成果表明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開始使用文字。這些刻畫符號將中國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2007年5月採集於無錫楊家遺址的良渚泥版
2010年春出土於餘杭北湖的良渚刻文陶璧
良渚文化的年代約在前3300至前2000年之間,良渚文字的出現可以有力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但良渚陶文的出土總量還很少,一些學者認爲是陶紋、陶符,還不算文字;有些學者,如何天行、饒宗頤、李學勤、張明華等,試圖用中原甲骨文的識讀,來解讀早它一千多年的良渚文字。
發現最早發現良渚文字是在1936年,發現人施昕更當時年僅25歲,是個非專業考古工作者。在西湖博物館館長同意和支持下,主持良渚遺址的田野考古發掘。從1936年12月—-1937年3月,考古發掘共進行了三次,獲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實物資料,從科學發掘的角度確認了良渚一帶存在着遠古文化遺存。撰寫出考古發掘報告《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施昕更公佈了五個陶器上的“刻劃符”:
《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中,施昕更公佈的“刻劃符”
同時,何天行先生在良渚一條幹涸的河牀邊挖掘到的刻文蛋圓形黑陶盤,參加了1936年底省立西湖博物館的展覽,其刻文爲學術界注目,他認爲刻紋是遠古的文字符號。還將黑陶送到了上海中央考古研究院辦事處。蔡元培看了也推定這是文字的原始。
何天行在良渚一條幹涸的河牀邊挖掘到的刻文蛋圓形黑陶盤
何天行臨摹的蛋圓形黑陶盤邊緣上的文字
何天行臨摹的其它陶文
何天行還撰寫《杭縣良渚鎮之石器與黑陶》,他說“浙江在春秋戰國以前,絕少有真確的史料,文化不彰,向以紋身斷髮的蠻荒境界。現在發現了這樣優秀的文化遺址,可見浙江遠古文化本極悠久。從中國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而論,這次發現,也不啻爲東南的古文化奠一新的基礎與途經。”蔡元培題了書名,衛聚賢附記《中國最古的文字已經發現》中說;“黑陶文字雖不多,但作爲中國最古的文字,是可以肯定的。”
對照黑陶上的刻紋,何在甲骨文中找到七個同形字;在金文上找到三個同形字。他說:“這些文字刻於原器口緣的四周,並有鋸齒形紋繪聯絡,故知其爲文字而非繪畫。同時在杭縣所出的黑陶裏面,並有純粹的刻畫,據此,尤足證爲文字無疑。但這種文字顯然還在初創時期,大約是從象形紋繪所演進的,由這些象形文字的形體觀察,不但比春秋楚國所傳的鳥篆等銅器銘刻爲早,且當在甲骨文之先。”此書在1937年4月以中英文對照的形式問世。何先生的釋讀認爲陶文記載了“蝸”,即古史稱塗山氏女“媧”。何先生的文章記載了他曾請董作賓先生鑑定此陶文,董認爲字不易識,但應重視。
往後,用甲金文釋讀良渚古文字成了學術傳統。
1940年前後,外國收藏家弗到茨.比勒芬格在杭州購得良渚文化晚期的黑皮貫耳壺一隻,後收藏於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壺高12.9、口徑7.3、底徑9.2cm,圈足內壁上刻劃有9個字符:
饒宗頤先生對哈佛大學博物館藏良渚陶壺刻文的釋讀,也是按甲金文方法,譯爲:孑孓入土宅厥肱育。後來李學勤先生、張明華先生也去哈佛描摹,三人分別描摹的文本見下圖:
(美國哈佛大學博物院藏)
左:饒宗頤先生描摹,中:李學勤先生描摹。右:張明華先生描摹。
同一件刻紋,出三個描摹文本,其實都以自己傾向的甲金文字對原字作了改造。
解放後杭州、蘇州考古中的良渚文字發現。
1976年蘇州吳縣農田基本建設中,在澄湖遺址出土了一件良渚魚簍形黑陶罐(現展藏於蘇州博物館),罐腰部有4個刻劃字符:
1987年浙江餘杭南湖出土了60多件良渚文化陶器,5件有明顯的陶文,其中尤以(87C3-658)黑陶罐最突出:
1用箭射鳥處,很高的地方。
2大山上的森林裏,開始感受到風(風是白天辯別方向的)。
3草原(突出了風)。
4湖邊。
5很多的小山丘,丘陵地帶。
1-5爲5種打獵的地區。
6網。
7狗
8狩獵的箭,投擲的石核工具。
6-8爲狩獵的工具。
一共9個事物。
李學勤先生釋爲“朱旗戔石網虎石封”,意爲朱旗去石地境內網捕老虎。方向明先生則釋爲:神龍月夜在神的世界中穿越水田。
2013年7月9日,平湖市博物館館長楊根文表示,相關專家就這些原始文字進行學術分析,稱其的確爲迄今爲止,中國最早的原始文字。“根據多位專家的討論得出,這些原始文字是否爲甲骨文的前身還有待商榷,但也可能說明,文字的起源是多樣化的。”作爲中國目前最早的文字之一,它在中國文字史上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