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叫城遺址
距今有4700年左右的歷史。
雞叫城所在的澧陽平原位於洞庭湖西北岸。考古顯示,澧陽平原最早的舊石器文化遺存可以追溯到距今60萬年前,其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澧水文化類羣。距今一萬年前後,這裏率先發生了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過渡,爲後來稻作農業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彭頭山文化是目前長江中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八十壋遺址發現的土垣圍壕聚落,開創了我國南方環壕聚落的先河。大量栽培稻的出土,意味着8000年前就開始了稻作農業。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6500年前的水稻田,堪稱稻作之源。
此次,在雞叫城遺址發現大量穀糠,說明了屈家嶺文化時期雞叫城遺址稻作農業已經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能夠供養大量人口。考古專家計劃下一步在雞叫城城外尋找大規模的水稻田遺蹟。
單層面積至少有330平方米,加上行廊,至少有500平方米。這還不是全部,長長的木板仍在地下向東延續,留待考古人員進一步探尋其祕密。
這棟距今4700年的大院,主體建築開間在4間以上,除西室外,其餘開間前後兩進。其建築方式是先開挖基槽,墊長木板後於基槽外側立柱。木柱極爲考究,以直徑約0.5米的半圓形大木柱爲主體,間以長方形小木柱,並在轉角處以四分之一圓木作爲轉承,以保持外立面的平整。木柱與墊板間未見榫卯,但木柱上除位於西南轉角位置的木柱爲一個穿孔以外,均有兩側約45°的斜穿孔,推測原應插有木棍以起到加固作用。
主體建築南側和西側有廊,建築方式有所不同,主要是開挖柱坑,墊短木板後立柱,局部亦有較短的基槽。主體建築外牆與隔牆均開挖有基槽,槽內放置長木板作爲墊板,再在墊板上立木柱。所有長木板均放置在基槽偏外側,部分木板間和木板一側有用於固定的木楔。部分木板因受重力擠壓,有向外傾斜和斷裂的現象。
建築者的設計和施工技藝都十分高超。”負責復原房屋研究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濤指着一段榫卯結構殘件介紹,雞叫城人已掌握較爲純熟的榫卯運用方法,並在建房中多處使用。他推測,從木柱的排列情況看,這棟房屋很可能結合了穿鬥式與擡梁式的建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