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症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影響全球約65%的人口。患者在攝入乳糖後,會出現一系列消化不適症狀。本文將詳細介紹乳糖不耐症的成因、症狀、改善方法以及需避免的食物。
一、成因
乳糖不耐症的主要成因是乳糖酶的缺乏或活性降低。乳糖酶是一種存在於小腸上皮細胞的酶,負責將攝入的乳糖分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以便於人體吸收。當乳糖酶的活性降低,乳糖無法被充分分解,大量未分解的乳糖進入結腸,在此被腸道菌群發酵產生大量氣體,導致乳糖不耐症的症狀。
乳糖酶缺乏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 遺傳因素:遺傳性乳糖酶缺乏是一種常見的原因,多見於非洲、亞洲、南歐等地區。這種情況下,患者在嬰儿期即出現乳糖不耐症的症狀。
- 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乳糖酶的活性逐漸降低,乳糖不耐症的風險增加。這種現像在成年後尤為明顯。
-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如小腸炎、腹瀉、小腸手術等,會導緻小腸上皮細胞受損,進而影響乳糖酶的活性。這種情況下的乳糖不耐症可能是暫時的,病情好轉後乳糖酶活性恢復正常。
二、症狀
乳糖不耐症的症狀主要表現為攝入乳糖後的消化不適,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 腹瀉:大量未分解的乳糖進入結腸,吸引大量水分,導致大便稀溏。
- 腹脹:腸道菌群發酵未分解的乳糖產生氣體,使腹部膨脹不適。
- 腹痛:腹部氣體積聚導致腸道痙攣性疼痛。
- 噁心與嘔吐: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噁心與嘔吐的症狀。
- 脹氣、噯氣:腸道內積氣導致脹氣、噯氣等不適。
乳糖不耐症的症狀程度因人而異,部分患者症狀較輕,部分患者症狀嚴重。症狀通常在攝入乳糖後30分鐘至2小時內出現,並持續數小時。
三、改善方法
乳糖不耐症患者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改善症狀:
- 控制乳糖攝入:避免或限制含乳糖的食物,如牛奶、奶酪、酸奶等。可以選擇乳糖已被分解的乳製品,如乳糖酶處理過的牛奶或乳糖分解酶附帶的奶製品。
- 逐漸增加乳糖攝入:部分患者可以嘗試逐漸增加乳糖攝入量,以測試自己的耐受程度。這可以幫助腸道逐漸適應乳糖,減少症狀的發生。
- 乳糖酶補充劑:在進食含乳糖的食物前服用乳糖酶補充劑,有助於乳糖的分解與吸收,降低症狀發生的風險。
- 增加鈣質攝入:乳糖不耐症患者在減少乳製品攝入時,應注意從其他食物中補充鈣質,如含鈣豐富的綠葉蔬菜、豆腐、杏仁等。
- 尋求醫學建議:在調整飲食後仍出現症狀的患者,應尋求醫生的建議,以確保正確診斷並獲得合適的治療建議。
四、需避免的食物
乳糖不耐症患者應避免或限制含乳糖的食物,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高乳糖含量食物:
- 牛奶、羊奶、馬奶、駱駝奶等動物奶。
- 酸奶、奶酪、黃油、奶油等乳製品。
- 冰淇淋、奶昔、乳酪蛋糕等含乳糖的甜品。
- 麵包、餅乾、糕點等含乳製品的麵點。
- 巧克力、糖果等含乳製品的零食。
- 罐頭、速食、調味料等含乳製品的加工食品。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對乳糖的耐受程度較高,攝入少量乳糖可能不會引發症狀。因此,在了解自己的耐受程度後,可以適當調整飲食,以保持營養平衡。
總之,乳糖不耐症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成因是乳糖酶的缺乏。患者可以通過控制乳糖攝入、逐漸增加乳糖攝入、乳糖酶補充劑等方法改善症狀。同時,應注意避免或限制含乳糖的食物,以降低症狀的風險。在調整飲食後仍出現症狀的患者,應尋求醫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