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鏡片和成人鏡片有大不同!給孩子配的鏡片您都選對了嗎?

兒童鏡片和成人鏡片有大不同!給孩子配的鏡片您都選對了嗎?

相信有不少近視的成年人和我一樣,是從兒童或少年時期就開始近視的,比如我自己就是12歲的那年開始佩戴近視眼鏡並從此伴隨我至今的。甚至一些跟我差不多年紀已經做了父母的朋友已經到了自己的孩子也近視需要佩戴眼鏡的階段了。

當一個近視兒童的父母也近視,尤其是他/她父母也是從小時候就開始近視的時候,一個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父母(乃至一些不夠專業的配鏡人員)很容易把成年人的配鏡思維帶入到孩子的身上。覺得自己已經戴了這麼多年的眼鏡了,帶孩子配個眼鏡豈不是易如反掌。

然而,在兒童配鏡的問題上,往往父母長輩的經驗越是豐富,反而越容易踩進坑裏。

父母長輩最容易在給孩子配鏡上踩的坑,就是把孩子對眼鏡的需求想當然地等同於自己對眼鏡的需求。

但其實,不管是身體發育狀態、眼視光狀態還是具體的近視鏡使用場景,兒童和成人都存在本質上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就直接帶來了兒童和成人在所需鏡片類型上的差異。

那麼,兒童和成人近視者在眼鏡上的需求到底差異在哪裏呢?

1. 度數的變化:兒童的眼睛正在發育和成長中,近視度數通常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因此應該根據近視程度變化及時調整鏡片度數,以滿足視力質量和眼睛發育的需求;

2. 材質的選擇:兒童活潑好動,容易受傷。因此應選擇更加耐用的鏡片材料,如抗衝擊性能較好的高分子材料,能夠更好地保護孩子的眼睛;

3. 鏡片設計的特殊需求:兒童的視覺系統還在發育中,爲了減少眼睛過度聚焦而導致的近視進展,可以選擇周邊離焦鏡片或者其他特殊功能鏡片;

4. 視覺需求的變化:兒童的視覺系統還在發育中,需要適應不同的視覺刺激,包括遠距離、近距離、顏色、形狀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兒童的視覺需求和適應能力較成人更爲複雜和多樣化。此外,相比於成年人,兒童的眼睛需要更頻繁地移動,以適應複雜的視覺環境和刺激。同時,兒童的眼球運動範圍比成人更廣,這也需要更高的視覺協調能力。

總得來說,給近視兒童配眼鏡需要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年齡、視力狀況、視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以確保兒童的視力健康和視覺舒適。

從上面也能看出,兒童視力和配戴眼鏡最大的特點還是近視度數的加深變化上,這其實也是很多父母最爲擔心的問題,明明及時發現了孩子已經近視並帶他/她去配了眼鏡,但爲什麼孩子的近視還是在不斷加深呢?

孩子近視容易加重的確與一些不良的用眼習慣有關,如現代兒童普遍面臨的問題是頻繁地進行近距離用眼,如看電視、玩電子遊戲、使用電子設備等,這些都會使眼睛長時間處於調節近距離的狀態,從而加重近視。此外,如閱讀姿勢不正確、用眼環境光照不良等,這些都會對兒童的視力產生不良影響。

但長久以來,另一個加重孩子近視的問題卻被忽略了——那就是近視眼鏡本身。

可近視眼鏡不就是用來矯正視力、緩解視疲勞的嗎?怎麼還會反過來加重近視呢?

這就要從「近視離焦理論」的發現開始說起了。

Frank Schaeffel是一位德國眼科學家,正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初發現了震驚眼科學界的「近視離焦理論」。他在對動物進行實驗研究時發現,通過給動物佩戴凸透鏡或者改變它們的環境,可以影響它們的眼軸長度,從而改變它們的屈光狀態。但是,這些變化並沒有顯著影響它們的近視程度。這啓發了Schaeffel進一步探索近視的成因。

在隨後的研究中,Schaeffel將動物(小雞)放在可調節的環境中,使它們的眼睛長時間處於微弱的聚焦狀態,從而模擬了人類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的情況。他發現,這些動物的眼軸長度明顯增加,眼球成像位置偏前,這就解釋了爲什麼它們的近視程度加深。此後,他對人類進行了類似的實驗,發現人類也會因爲長時間近距離用眼而出現眼軸長度的增加和近視的發展。

這些實驗結果表明,眼球的視軸延長是近視的主要原因,而這一延長與環境和用眼行爲有關。

Schaeffel所創立的「近視離焦理論」對近視者眼軸延長和近視加深的解釋源於近視者視網膜中心和視網膜周圍區域光線離焦狀態的差異。

當近視者未佩戴眼鏡時,視網膜黃斑附近的中央區域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前面,而不是聚焦在視網膜上。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眼球長度過長或角膜曲度過彎造成的,被稱爲「膜前離焦」。膜前離焦導致近視眼睛看遠處的物體模糊不清。

但近視者同樣未佩戴眼鏡時,視網膜的周邊卻是處於「膜後離焦」狀態,膜後離焦則是指晶狀體後面的玻璃體和視網膜之間的距離太遠,導致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後面而不是在視網膜上。膜後離焦同樣會導致近視眼睛看近處的物體模糊不清,但處於膜後離焦所需的矯正方式與視網膜中心的膜前離焦並不相同。

而當近視者佩戴普通的近視鏡片時,即便鏡片是足矯的,但也只有視網膜中心的光線被準確聚焦在視網膜上,而此時視網膜周邊的光線依然處於膜後離焦的狀態,即聚焦在視網膜的後面。

如此帶來的影響就是周邊視網膜上受到模糊圖像的刺激,眼睛便會進行調節以得到清晰圖像。對於眼鏡尚處於發育時期的青少年兒童來說,這種調節會進一步導致眼軸長度的增加,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近視孩子的近視程度出現了發展。

離焦理論與傳統的眼軸變化學說不同,傳統學說認爲近視是由於眼軸的變化導致了屈光不正,從而使遠處的物體無法被清晰地成像在視網膜上。而離焦理論則強調了近視與眼睛對光線的聚焦能力有關,而非眼軸的長度。在離焦理論中,眼睛的晶狀體和角膜共同聚焦光線,近視患者的晶狀體的聚焦力較強,導致光線的成像位置偏前,從而導致近視。因此,爲了防止近視的發展,使用特定的眼鏡或角膜塑形鏡等方法來糾正近視,並且在光線充足的戶外環境中進行適度的戶外活動,以有效預防近視的發展。

而近視離焦理論也證明了,如果能夠通過特殊設計的鏡片,讓視網膜中心敏感區和周邊區域都能獲得準確的聚焦,形成清晰的、合焦的圖像,那麼就可能通過這種方式延緩發育期青少年兒童的近視發展。

而這一切,正爲「周邊離焦鏡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所謂「周邊離焦鏡片」,即基於近視離焦理論和周邊離焦眼軸控制技術(C.A.R.D)誕生的控制近視發展的特殊鏡片。

l 周邊離焦鏡片和周邊離焦眼軸控制技術(C.A.R.D)

周邊離焦鏡片的核心技術周邊離焦眼軸控制技術(C.A.R.D),這種技術是通過在鏡片中設計特殊的透鏡結構,使得進入眼球的光線在到達視網膜中心區域之前,就已經在視網膜周邊區域形成清晰的圖像,由此刺激視網膜周邊區域的視覺神經並減少視網膜中心區域的近視刺激,達到控制近視發展速度的目的。

l 周邊離焦鏡片的發展道路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這些其實一開始只是科研人員的美好構想,因爲當第一代周邊離焦鏡片推出並進行臨牀試驗後,研究者發現這種新理論發展出的新鏡片對於近視的控制作用並沒有大家一開始設想的那樣美好。

問題出在哪裏呢?

原來是初代周邊離焦鏡片的製作工藝不夠完善,鏡片在視網膜周邊離焦區域形成的圖像質量不夠,導致鏡片在減少視網膜中心區域近視刺激上的作用並不明顯。

等到技術迭代到第二代「微透鏡離焦」技術時,大家終於看到了「離焦理論」的威力了。

具體來說,微透鏡離焦技術通過在眼鏡鏡片的前表面上加工成一個微透鏡陣列,這些微透鏡可以將入射光線分散爲不同的方向,進而形成一個離焦的光斑。

雖然“造光”原理大同小異,但微透鏡越多,製造的離焦面積就越大、越精細,進而大幅提升了預防近視的效果。所以,不管是考慮近視防控效果還是配戴的舒適性,中間視像區足夠大的前提下,微透鏡儘可能細密,數量多,間距小,從而離焦面積越大,效果越好。

第二代「微透鏡離焦」技術誕生後,海外光學巨頭們紛紛就此發力:

國外廠商各自推出自己的多點離焦鏡片,並且與知名院校合作展開了不同程度的臨牀試驗,

2018年7月,某進口品牌推出了一款多點離焦鏡片,選擇了與國內知名高校合作,主要數據爲:6個月後,近視進展延緩了65%,眼軸增長減緩85%;2年後,近視進展延緩59%,眼軸增長減緩60%。

2020年11月,另一家進口品牌也推出了一款新的多點離焦鏡片,選擇了與國內另一家知名高校合作,主要數據爲:6個月後,近視進展延緩70%,眼軸增長減緩60%;2年後,近視進展延緩67%,眼軸增長減緩51%。

而國內光學鏡片廠商明月鏡片也不甘落後,研發出了自己的多點離焦鏡片——輕鬆控Pro。

l 更適合中國孩子的國產鏡片輕鬆控Pro

2021年12月,明月鏡片推出「輕鬆控Pro」,在這款鏡片上,明月鏡片首次使用多點近視離焦眼軸控制技術(C.A.M.D),通過配置多達1295個微透鏡的「滿天星」,大大增加了離焦區域的面積和精準度。

除了微透鏡的數量足夠多,大家可能也會注意到,上面這張「輕鬆控Pro」結構圖中,中央的視像區是一個不太對稱的貝殼形。這並非隨意的設計,而是由中國工程院莊松林院士聯合明月研究院根據中國孩子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用眼水平視野切換多、上下視野切換少的特點,採用光線追蹤技術捕捉眼球軌跡,採取非對稱的Nasal Side鼻側視近區擴大技術,設計了上下非對稱貝殼形仿生視像區。

由此帶來的最直接效果就是佩戴舒適性的提高,孩子可快速適應鏡片,這對於周邊離焦鏡片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進步。因爲由於原理和視覺效果的差異,兒童在佩戴周邊離焦鏡片時需要有一定的適應期。更高的舒適度和光學質量能夠讓孩子更願意長時間佩戴,如此才能發揮它控制近視發展的作用。畢竟再好的眼鏡也得孩子願意戴才能起效果。

在具體的防控效果上,爲了避免國內外兒童在用眼習慣和人種遺傳特性上的差異,明月鏡片也聯合四川大學華西臨牀醫學院劉隴黔教授團隊進行,針對配戴搭載多點近視離焦眼軸控制技術(C.A.M.D)的輕鬆控Pro與配戴明月非球面單光鏡片兩種不同近視鏡片的受試者,進行的近視進展控制效果隨訪。

而臨牀試驗的結果也令人振奮:據去年華西醫院發佈的6個月隨訪結果顯示,輕鬆控Pro減緩近視度數增長有效率爲68%,眼軸控制有效率達56%。

爲什麼說這個數據令人振奮呢,要知道,明月鏡片的這次臨牀試驗,是有着一些特殊的情況的:

首先,衆所周知,臨牀試驗進行時我們還處於疫情時期,學生居家上網課等近用眼時間變多,戶外活動少,更容易引發近視度數增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輕鬆控Pro」近視防控效果仍高達68%,足以證明它在有效延緩近視增長上的表現;

此外,這個臨牀試驗是完全是在國內進行的,這就排除了不同文化在用眼習慣和不同國家人種在遺傳特性上的差異,所獲得的臨牀數據對於我國的近視兒童來說是有着實打實的可參考性的。

l 除了是周邊離焦技術,本身也是好鏡片

除了在設計上的匠心和臨牀數據上的可信,明月鏡片「輕鬆控Pro」還有三個特點是我認爲值得一提的:

1. 耐用:周邊離焦鏡片因爲採用了精細的微透鏡,因而往往很嬌貴、怕磨損,明月鏡片採用3D內雕工藝,將1295個立體微透鏡雕刻在基片內部,區別於傳統的透鏡在外表面的擠壓成型工藝,透鏡度數恆定且避免磨損;

2. 輕薄:折射率很全,1.60、1.67、1.71都有,折射率越高鏡片越輕薄,戴上去也更舒適,更美觀,選擇性更豐富

最後,對於有計劃通過周邊離焦鏡片控制孩子近視發展的爸爸媽媽,有兩個注意事項需要大家留意:

1. 結合周邊離焦鏡片的作用原理和兒童的視力發育特點,周邊離焦鏡片的使用是有最佳年齡的,最佳使用人羣是6-18歲左右近視的青少年;

2. 周邊離焦鏡片對於近視發展雖然有着明確的控制作用,但不意味着給孩子戴上了周邊離焦眼鏡就可以放任孩子各種不良的用眼習慣了,眼鏡只是給孩子的眼睛多了一層保護,但糾正不良習慣、減少對自身眼睛的傷害是更加根本的措施。

最後,祝願每個孩子都能有一雙健康明亮的眼睛。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