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型人格障礙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DSM-5組的10種類型的人格障礙基於相似的特性分爲3羣(A,B和C)中。然而,這些羣的臨牀實用性尚未確定。
A羣 的特徵在於表現得奇特或怪異。包括下列人格障礙:
B羣 特點是表現得戲劇化的,情感的,或不穩定的。包括下列人格障礙:
C羣 特點是出現焦慮或害怕。包括下列人格障礙:
這篇文章是關於精神病的。有關該特徵的信息,請參見自戀。
“狂妄症”在這裏重定向。對於其他用途,請參見Megalomania(消除歧義)。
自戀型人格障礙(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其特徵是長期存在的自我重要性誇大,過度欽佩和對他人缺乏同理心的情況。 NPD的人經常花很多時間在思考獲得力量和成功,或外表上。通常,他們還利用周圍的人。這種自戀行爲通常從成年初期開始,並且發生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原因尚不清楚。 NPD的狀況包含在《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DSM)的B類人格障礙中。 NPD的診斷是由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會見有關人員進行的。應將NPD的狀況與躁狂症和物質使用障礙區分開。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方法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 治療很困難,因爲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通常不認爲自己有心理健康問題。據信大約有百分之一的人在生活中的某個時刻受到NPD的影響。男性多於女性,而且通常影響年輕人而不是老年人。 所述的自戀性人格最初是由心理分析學家描述羅伯特·沃爾德,1925年; 和術語自戀性人格障礙(NPD)被創造亨氏·庫特(Heinz Kohut),1968年。
自戀型人格障礙(NPD)的人的特徵是持續的雄心壯志,過度仰慕,對他人不屑一顧,缺乏同情心。 因此,患有NPD的人通常表現出傲慢和扭曲的個人優勢感,並試圖建立濫用權力和控制他人的能力。 自信(強烈的自我意識)是不同於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格特質;因此,NPD的人通常會在不理會任何人的意願和感覺的情況下,將自己比其他人更看重,並希望被視爲優越,而不管其實際狀況或成就如何。 在社交上,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通常表現出脆弱的自我(自我概念),對批評的不寬容和貶低他人的傾向,以證明自己的優越性。
《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2013年)指出,NPD患者具有以下九項標準中的至少五項,通常不具備他們需要尊重和地位的相稱個人素質或成就:
自戀型人格障礙通常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發展。並且兒童和青少年表現出類似於NPD的人格特質是很常見的,但是這種情況通常是短暫的,並且低於NPD正式診斷的臨牀標準。NPD的真實症狀無處不在,在各種社會環境中都很明顯,並且隨着時間的流逝始終保持一致。NPD的嚴重症狀會嚴重損害該人發展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的心理能力,例如友誼,親戚關係和婚姻。通常,NPD的症狀還會損害人在工作,學校,重要社會環境中的社交能力。DSM-5指出,要想成爲NPD的症狀,該人表現出的人格特質必須與社會的文化規範大不相同。
相關功能
患有NPD的人會誇大他們的技能和成就,以及與地位很高的人的親密程度。這種個人優勢感可能導致他們壟斷對話,或當其他人談論自己時變得不耐煩和輕蔑。當自戀者受到自我批評或實際批評時,自戀者表現出的憤怒可能與所遭受的批評的性質不成比例。但通常,NPD人員的行動和響應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儘管偶爾會出現人身不安全感,但NPD人自我膨脹的觀念基本穩定。
就人們在病理上的自戀而言,NPD的人可以是一個自我吸收的控制狂,可以怪罪別人並且不能容忍矛盾的觀點和觀點。對他人的情感,心理和心理需求無動於衷;並且對他或她的行爲的負面影響無動於衷,同時堅持認爲人們將他或她視爲理想的人。爲了保護自己脆弱的自我概念,自戀者使用心理社會策略,例如貶值和貶低,侮辱和責備他人的傾向,通常對人們對自戀者反社會行爲的反應充滿憤怒和敵意。由於他們脆弱的自我很容易受到批評或挫敗,因此,NPD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容易感到羞恥,羞辱和一文不值,並且想象中的個人未成年人並通常掩蓋了人們的這種感覺,或者通過裝作謙卑的方式,或在社交上孤立自己,或通過發怒和反抗的迴應,或尋求報復。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誇大成分明顯體現了膨脹的自我概念和實際自我的融合。心理過程固有的是理想化和貶值的防禦機制並否認。
DSM-5指出:“許多非常成功的人表現出可能被認爲是自戀的人格特質。只有當這些特質不靈活,適應不良並持續存在,並導致嚴重的功能障礙或主觀困擾時,才構成自戀型人格障礙。” 鑑於與自戀相關的功能高社交性,一些NPD患者可能不會將這種診斷視爲對生活的功能損害。儘管過分自信會使NPD的人變得雄心勃勃,但這種思維方式並不一定會導致他們取得專業上的成就和成功,因爲他們可能不願競爭或拒絕冒險,以避免失敗或露面。失敗。 而且,心理上無法容忍分歧,矛盾和批評,以及對他人的冷漠,使NPD人士難以與他人合作或維持與上級和同事的長期專業關係。
合併症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發生與其他精神障礙合併症的發生率很高。患有NPD的人容易患上心理抑鬱症,通常達到了同時發生的抑鬱症的臨牀標準。此外,NPD的發生還與躁鬱症,厭食症和物質使用失調的發生有關,特別是可卡因使用失調。在這種情況下,NPD也可能併發其他精神障礙,例如歷史人格障礙,邊緣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障礙或偏執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原因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應用了一種因果關係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型,因此,NPD的發生和表達- 自戀型人格特徵的病理放大-結果是自然與自然,環境和自然的結合。社會,遺傳和神經生物學因素。
遺傳
自戀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可遺傳的心理狀況。研究證據表明,如果某人的性格障礙發生在其家庭的病史中,則該人更容易患NPD。 《人格障礙雙胞胎研究》(2000年)中報告的結果表明,雙胞胎中人格障礙的發生率決定了NPD 遺傳性的中度至高可能性;和《人格障礙的遺傳流行病學》(2010)的研究表明,特定的基因和遺傳相互作用(上位性)有助於NPD的形成以及自戀型人格的發展,但是遺傳因素如何影響NPD的發育和生理過程仍未確定。
環境
環境和社會因素也對人NPD的發作產生重大影響。在某些人中,病理性自戀可能是由於對主要照料者(通常是父母)的情感依戀受損而引起的。對父母身材缺乏心理和情感依戀會導致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不重要,並且與其他人(通常是家庭,社區和社會)之間沒有任何聯繫。通常,孩子會相信自己的人格缺陷使他(她)成爲一個沒有價值的,不受歡迎的人。在這種情況下,要麼過分放縱和寬容的父母養育,要麼不敏感和過度控制的養育是導致兒童NPD發展的因素。
在加巴德(Gabbard)的《精神疾病的治療》(2014)中,以下因素被確認爲促進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發展:
此外,《現代性與自戀型人格障礙》(2014年)中的研究表明,文化因素也影響了NPD的流行,因爲自戀型人格特徵在現代社會中比在傳統社會中更常見。
對自戀型人格障礙(NPD)的發生進行的研究,例如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灰色物質異常(2013)和自戀者的缺乏同情心的較少灰色物質(2016),確定了患病者的大腦結構異常NPD,特別是左前島狀皮層皮質中較少的灰質。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大腦結構研究結果:VBM和DTI試點研究(2015)將NPD狀況與額葉前額葉皮層灰質減少聯繫起來。識別和研究的大腦區域-島狀皮層和前額葉皮層-與人類的移情和同情情緒以及認知和情緒調節的心理功能有關。研究的神經系統發現表明,自戀型人格障礙與情緒移情和情緒調節能力受損(受損)有關。
DSM-5
美國精神病學會(APA)的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表述,描述和定義,發表於《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四版,文本修訂版(DSM-IV-TR,2000年),受到臨牀醫生的批評。不能充分描述NPD人格障礙的範圍和複雜性。APA的表述,描述和定義過分着眼於“自戀者的外部,有症狀或社會人際交往模式,以……內部複雜性和個人痛苦爲代價”,這降低了NPD定義在臨牀上的臨牀效用。 DSM-IV-TR。
在修訂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時,“人格和人格障礙”列表的工作組提議消除自戀型人格障礙(NPD),作爲《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的一個獨特條目。(DSM-5,2013年),因此將維度方法替換爲NPD的分類方法,該方法基於功能障礙者人格特徵域的嚴重性。 批評DSM-5修訂版的臨牀醫生將新診斷系統描述爲“無法愉快地共存的各種模型的笨拙組合”,在臨牀實踐中用途有限。 儘管重新引入了NPD條目,但APA對NPD的重新制定,重新描述和重新定義(針對基於人格特徵的維度視圖)仍然保留在DSM-5的人格障礙列表中。
ICD-10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疾病和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十版(ICD-10)在“其他特定人格障礙”類別下列出了自戀型人格障礙(NPD)。ICD-10要求任何人格障礙診斷也必須滿足並滿足用於確定某人患有可診斷性人格障礙的一般診斷標準2。
NPD的亞型
儘管DSM-5將自戀型人格障礙表示爲同質綜合症,但有證據表明NPD的表達存在明顯和隱性的亞型。研究《自戀型人格障礙:診斷和臨牀挑戰》(2015年)表明存在兩種自戀型亞型:(i)宏大的自戀症,其特徵是雄心勃勃,自大和大膽。(ii)易受性的自戀,其特徵是防禦性和超敏性的人格特質。研究表明,自戀狂的人“通過人際間的剝削行爲,缺乏同情心,強烈的嫉妒,侵略和暴躁表現出行爲”。
在對NPD類型的清單中,精神病醫生Glen Gabbard將自戀者的“遺忘”亞型描述爲一個宏大,傲慢,皮膚厚實的人。並描述了有意識地表現出無助和情緒空虛的人格特質,自尊和羞恥度低的人的“自戀脆弱性”,通常在自戀者的自我表現是不可能; 因此,他們退出了沒有得到所需或期望的社會認可的情況。加巴德(Gabbard)還描述了自戀者的“ 過度警惕 ”亞型,自戀者的感情容易受到傷害,氣質過分敏感。和as愧;並且將自戀者的“高功能”亞型描述爲在生活領域中功能受損較少的人,在這些領域中,NPD嚴重表達的自戀者通常難以以正常社交的方式發揮作用。
在《人格障礙:DSM-IV-TM and Beyond》(1996)的研究中,西奧多·米隆提出了五種自戀者亞型。然而,自戀者很少有純的亞型。此外,《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或《疾病和相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均未認識到米隆的五種自戀者亞型。
亞型 | 描述 | 人格特質
無原則的自戀者 | 包括反社會功能。 | 良心不足;不道德,不道德,不忠誠,欺詐,欺騙,傲慢,剝削;騙子和騙子;統治,輕蔑,鬥氣。
好淫的自戀者 | 包括歷史特徵。 | 性誘人,誘人,誘人,誘人;膽小和聰明;不喜歡真正的親密關係;放縱享樂主義的慾望;迷惑他人並對其進行監視;病態的說謊和欺騙。往往有很多事務,通常與異國夥伴一起。
補償性自戀者 | 包括消極和迴避功能 | 尋求抵消或消除自卑和缺乏自尊的深切感情;通過製造卓越,卓越,令人欽佩,引人注目的幻想來彌補赤字;自我價值來自自我增強。
精英自戀者 | 純模式的變體 | 憑藉特殊的童年狀態和僞造的成就感到特權和授權;標題立面與現實關係不大;尋求受寵和美好的生活;向上移動;通過協會培養特殊的地位和優勢。
普通自戀者 | 缺少其他四個特徵 | 最不嚴重,最不關心人際關係,善解人意,仍然有資格且互惠不足;在環境中大膽,自信,有競爭力,追求高目標,感覺獨特;領導才能;期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NPI-40】自戀人格量表 – 測一測你的自戀程度
自戀型人格障礙很少是人們尋求心理健康治療的主要原因。當患有NPD的人進入治療(心理或精神病學)時,通常是由於生活困難而引起的,或者正在尋求其他心理健康疾病的緩解,例如重度抑鬱症,藥物濫用(藥物成癮) ,躁鬱症(躁狂抑鬱症)或進食障礙(神經性厭食症,反芻症,神經性貪食症)。之所以採用這種間接途徑來進行心理治療,部分原因是自戀者普遍缺乏見識,並且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爲會導致他們的精神上不健康的情況,因此由於他們非常積極的自我形象(虛構的自我概念)而無法意識到他們的看法和行爲在社會上是不適當的和有問題的。
通常,心理療法是治療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基礎。在1960年代,Heinz Kohut和Otto Kernberg提出了將精神分析療法應用於NPD患者的臨牀策略,挑戰了當時的傳統智慧,他們聲稱這種療法有效地治療了人格障礙。當代的心理治療包括以移情爲重點的治療;元認知療法;和圖式療法,以處理客戶的NPD特定子類型。通過心理藥物治療合併症的症狀可以改善NPD患者的心理健康。儘管進行了這種藥物治療,心理學家艾爾莎·朗寧斯坦(Elsa Ronningstam)表示:“建立聯盟,使患者的代理意識和反射能力參與,對於[實現]病理自戀的改變至關重要。” 精神科藥物通常不用於治療NPD,但當存在NPD患者時,可用於治療精神抑鬱,焦慮和衝動的併發症狀。在關係諮詢領域當雙方都參與治療時,心理健康療法是最有益的。
心理治療和藥理學干預治療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有效性尚未進行系統和實證研究。該疾病的臨牀實踐指南尚未建立,目前的治療建議主要基於NPD的理論心理動力學模型以及臨牀環境中患病個體的臨牀醫生的經驗。
在接受心理療法治療其他精神疾病的患者中,NPD的存在與治療進展較慢和輟學率較高有關。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終生髮生率在一般人羣中約爲1%;在臨牀人羣中佔2%至16%。 2010年的一項審查發現,社區樣本中NPD的發生率在0%至6%之間,並且男性每年NPD的新病例數略高於女性。 2015年的一項審查發現,在收集數據的三十年中,男性和女性的NPD發生率相對穩定。
自戀一詞 在描述一個人過分虛榮心和自我中心的歷史上曾有過悠久的歷史,早於NPD(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現代醫學分類。自戀的心理狀態以希臘神話人物Narcissus的名字命名,Narcissus是個漂亮的男孩,出生於若蟲,他對自己在水池中的倒影情有獨鍾。起初,水仙不明白他在水池中看到的圖像是他自己的反映。當他確實瞭解了這一事實後,便寄希望於無法企及的形象而死於悲痛,因爲他愛上了一個不存在於自己之外的人。
自戀的心理狀況的進一步概念發展和完善產生了自戀人格結構這個術語,該詞由Otto Friedmann Kernberg於1967年提出;以及自戀型人格障礙一詞,該詞是1968年由Heinz Kohut提出的。
早期的弗洛伊德主義
關於成年神經症患者的無所不能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說:“這種信念是對古老的嬰兒期巨人遺物的坦率承認”;並得出結論:“我們可以在大多數其他形式的妄想症中檢測到狂妄症的一種元素。我們有理由假設這種狂妄症本質上是嬰兒性的,並且隨着發展的進行,它被犧牲了給社會。注意事項。”
在賭博心理學(1957),埃德蒙·貝格勒認爲狂妄自大是在一個孩子的心理的正常現象,後來在成年生活中重新激活,當他們佔用的條件副的賭博。在神經症的精神分析理論(1946)中,奧托·費尼切爾(Otto Fenichel)指出,對於那些在晚年生活中對自己的自戀狂熱和自戀傷害有所否認的人,通常會經歷與童年時的狂妄自大相似的迴歸。
對象關係
在20世紀下半葉,與弗洛伊德認爲“大妄想症”是心理分析的障礙相反,在美國和英國,克萊因心理學家利用客體關係理論重新評估了“大妄想症”作爲一種防禦機制,這種情況提供了心理治療師可以接觸患者進行治療。這種克萊因療法是建立在亨氏·科胡特(Heinz Kohut)的自戀狂妄想作爲正常精神發展的一個方面的基礎上,與奧托·克恩貝格(Otto Kernberg)認爲這種誇大性是正常心理發展的一種病理性扭曲形成對比的。
在流行文化中,自戀型人格障礙(NPD)也被稱爲狂妄自大。
挪威的研究《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的有效性方面》,第四版,自戀型人格障礙建構(2011年)得出的結論是,自戀應被視爲與整個人格障礙相關的人格維度,而不是單獨的診斷方法類別。在研究中關於自戀難題的辯論:特質,領域,維度,類型還是障礙?(2012年)研究過去有關NPD的文獻時,研究人員RenatoAlarcón和Silvana Sarabia得出結論,自戀型人格障礙“顯示出病態學上的矛盾,將其作爲特質領域的考慮需要進一步研究,這將對該領域大有裨益”
摘要:朱迪斯.維爾斯特在他的《必要的喪失》一書中說到:“一個迷戀於搖籃的人不願喪失童年,也就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一書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幼兒的愛遵循“我愛因爲我被愛”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因爲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爲“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認爲“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維爾斯特認爲,通過愛。我們可以超越人生。
2020年3月31日更新:新增參考書目
2020年4月10日更新:新增心理學相關文章鏈接,點擊帶下劃線的文字跳轉。
心理學 Psychology 宗教心理學 個人心理學 潛意識 替代性創傷
精神健康 精神病學 精神障礙 情緒障礙 季節性情緒失調
人格障礙 臨牀多軸庫存 MCMI Theodore Millon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DSM 疾病和相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 ICD
邊緣型 BPD 表演型 HPD 自戀型 NPD 迴避型 APD 依賴型 DPD 強迫型 OCPD 抑鬱型人格障礙 DPD 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雙相情感障礙 躁鬱症 雙相情感障礙 躁鬱症 I型 雙相情感障礙 躁鬱症 II型 躁狂抑鬱精神病
抗抑鬱藥停藥綜合徵 苯二氮卓依賴 苯二氮卓戒斷綜合徵 身體依賴性
自戀 自戀的父母 什麼是自戀虐待 自戀虐待 惡性自戀型人格障礙 MNPD 家暴虐待真相
自戀型障礙治療 如何離開自戀者或施虐者 嘗試離開自戀者之前必須瞭解的3個要點 迴避型人格障礙治療
自尊心 優越感;過於自尊;自尊情結 完美主義 自卑情結
心理治療 認知扭曲 認知重組 認知行爲療法 CBT 15種常見的認知失真、糾正認知扭曲的10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辯證行爲療法 DBT 理性情緒行爲療法 REBT 人際心理治療
睡眠障礙 晝夜節律性睡眠障礙 睡眠衛生 失眠症 噪音對健康的影響 晝夜節律 生物鐘 燈光對晝夜節律的影響 褪黑激素 耳鳴 打盹 小憩 午休
依戀理論 蘇格拉底式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