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上長這種「小疙瘩」,可能和HPV感染有關

皮膚上長這種「小疙瘩」,可能和HPV感染有關

提起HPV(人乳頭瘤病毒),很多人就會聯想起宮頸癌,因爲超過九成的宮頸癌與它有關。

其實,HPV有100多個亞型,傳染性強,致病率高。除了宮頸,HPV還向其他部位的皮膚和黏膜伸出魔爪。

感染黏膜,如口腔、呼吸道等部位,可能導致口腔癌、扁桃體癌等。感染皮膚,可引起尋常疣、扁平疣、跖疣等,也就是大家說的“瘊子”。HPV感染導致的“小疙瘩”有什麼特點?《生命時報》採訪專家給出答案,並教你科學處理皮膚上的“瘊子”。

由於感染病毒的亞型不同、感染髮病的部位不同,瘊子的形態也各不相同。

像黃豆般大小,表面堅硬粗糙甚至起刺的半球形,民間也稱刺瘊子。

尋常疣長在頸項部位呈細軟而長的肉絲狀,與皮贅的明顯差別是它表面粗糙、不光滑,好發於眼瞼、頸部等。

長在手背、面部像小米粒或綠豆大小,表面扁平的小瘊子。略微高出皮膚,可單獨或密集分佈,有時也因搔抓呈線性排列。

扁平疣和“老年斑”看起有點像,但老年斑多數與皮膚持平且顏色會逐漸加深。

有些年輕女性和兒童身體上出現的如同小米粒大小,晶瑩猶如蠟滴樣的半球形小疙瘩。

早期是肉色小丘疹,會逐漸發展成表面粗糙不平的黃色斑,沒有明顯皮紋,削去疣體表面或疣體破損後有黑點或出血點,很少單個出現。和雞眼有點相似,但雞眼通常是單個出現。

生長在肛門周圍、陰部,類似菜花樣的灰白色瘊子。

注:以上圖片僅供參考,如果皮膚上出現不明“肉疙瘩”,最好去專業皮膚科就診,避免盲目用藥。

民間有一個說法,如果身上長了一隻“母瘊子”,它就會生“小猴子”,所以身上的瘊子會越來越多。

皮膚沾染HPV病毒後是否會長出瘊子,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皮膚有破損,病毒容易“紮根”到皮膚裏;二是免疫力不夠強,病毒不會被免疫系統立刻消滅。

長瘊子的人,免疫力相對較弱;抓撓瘊子或用力搓澡的時候,如果導致皮膚輕微破損,HPV病毒會不斷“接種”到周圍皮膚,長出新的瘊子。

單純靠揪掉最早長出來或最大的那個“母瘊子”,是不能治癒瘊子的,因爲新長出的瘊子同樣也具有傳染性。

瘊子不僅會“自家接種”傳染周圍的皮膚,也有可能傳染給別人。瘊子可通過接觸傳染,比如與患者的皮疹直接接觸,或通過毛巾、衣物等間接接觸,但只有“皮膚破損+免疫力低下”時纔可能感染。

和病毒性感冒一樣,瘊子也有自限性,但這並不代表可以不去治療。

由於瘊子具有傳染性,如果坐等其自愈,往往“舊”的瘊子還沒脫落,新的瘊子已經不斷長出。所以,有瘊子應儘早去醫院進行正規治療。

下面這3步是消滅瘊子的關鍵。

1.決不搔抓、搓洗瘊子及周圍的皮膚,不給病毒播散、接種的機會。

2.對較大的瘊子可以手術祛除,防止受摩擦而向外播散病毒;也可在正規醫院採用電灼、二氧化碳激光或冷凍治療;口服或外用抗病毒藥物消滅病毒。

3.提高自身免疫力。

答案:不能。

HPV分高危型和低危型,“瘊子”是由低危型HPV感染引起的,二價、四價、九價宮頸癌疫苗預防的都是高危型的HPV,對疣沒有預防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長了疣的女性,身體對HPV的抵抗力可能不會太強,比健康女性更應該定期查宮頸HPV。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