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上長的這種疙瘩,不是雞眼,是病毒感染
相信有很多人遇到這樣的情況,腳上長了一些小疙瘩,網上一搜看照片好想和“雞眼”類似,然後買了一些藥去塗,但是越塗效果越差。
千萬不要小看了腳上的小疙瘩!這也許是病毒感染造成的。它的另一個名字叫:跖疣。
跖疣是發生在足底的尋常疣,多由 HPV 病毒感染導致(具體與 HPV 1、2、4 型病毒有關)。
它常見於足部受力部位(如靠近大拇趾的腳掌),由於位於足底長期受壓迫,表面會形成淡黃色、類似老繭的角質層,部分也可見散在的小黑點(其實是小血管破裂導致的)。
病毒疣在外觀上容易與雞眼混淆,所謂的雞眼是手腳皮膚摩擦後所產生的厚繭,較常出現在皮膚容易摩擦到的部位,然而病毒疣卻可能長在皮膚的任何位置。
平時不容易摩擦到的皮膚柔嫩部位如果懷疑是雞眼的病竈,那就得多加小心,它很可能是病毒疣,另一個能協助與雞眼做出鑑別的方法則是觀察病竈的外型,如果是尋常疣的話,病竈表面是不規則的多個乳突,雞眼則不太可能出現這樣的外觀表現。
進行診斷時,應注意跖疣與雞眼、胼胝的鑑別。三者都生長在腳部,形態相似,如果不注意區分,很容易出現混淆的情況,如果按照其他疾病的治療方式進行治療,很可能導致病情加重。因此,一定要注意區分。
簡單來說,雞眼和胼胝是單純機械性刺激導致的,去除外在因素(如穿舒適的鞋襪、減少站立行走等)後將不會繼續擴大發展。
而跖疣是HPV感染導致的,有傳染增性,可增多、增大,中央黑色出血點可作爲主要鑑別點。
有研究報道, 穿較緊的鞋子、足底多汗、使用公共淋浴或泳池、家族史以及接觸史都是跖疣發病的危險因素,其中足底多汗和家族史爲跖疣發病的高危因素。
如此看來,不光是 去游泳池有得跖疣的風險,許多 生活方式也和感染跖疣相關。
跖疣有一定的自愈性,但是自愈週期較長,一般要3年之久,正因此古人也稱之爲”千日瘡”。但部分患者皮損部位會有明顯疼痛,走路壓迫到時,疼痛加劇,難以仍受。而且對於免疫力低的人,疣體可能逐漸增多、增大,甚至可能傳染到健康的腳,或通過衣物等間接傳染給家人。
四跖疣需要治療嗎?發的跖疣可以不進行治療,等其自愈。但如果皮損有擴大的趨勢,或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還是建議儘早治療,以免帶來更多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