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口腔表現

艾滋病口腔表現

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HIV感染口腔表徵協作中心制定了HIV口腔表徵的分類標準,將多種與HIV感染相關的口腔病損歸納爲三類:①與HIV感染密切相關的口腔病損;②與HIV感染相關的口腔病損;③可見於HIV感染的口腔病損(表1)。其中與HIV感染密切相關的口腔疾病包括:口腔念珠菌病、毛狀白斑、卡波西肉瘤、HIV相關性牙齦牙周疼病、非霍奇金淋巴瘤。

口腔珠菌病是HIV感染和 AIDS 惠者中最常見的口腔損害,主要由以白念珠菌爲主的念珠菌屬微生物感染所致。患者通常缺乏明顯的易感因素,病情頑固,難治,易復發。根據臨牀表現和發生的部位,HIV感染和AIDS患者發生的口腔念珠菌病可分爲:紅斑型、僞膜型、口角炎型和增殖型(圖2-4),以紅斑型和僞膜型最爲常見。

僞膜型表現爲黏膜上白色或黃色的膜狀物,可擦去,留下紅色基底。紅斑型表現爲黏膜彌散性紅斑,發生手舌部時伴有舌乳頭菱縮。口角炎型表現爲口角區皮膚、黏膜皸裂,周圍充血,皺裂處有腐爛和滲出物,或結有薄痂,,張口時終痛甚至溢血。增殖型念珠菌病表現爲黏膜呈結節狀或顆粒狀增生,或爲緊密的白色角質斑塊,組織學檢查見輕到中度上皮異常增生,PAS染色可見菌絲侵入角化層,基底層有大量炎細胞聚集,並形成微膿腫。其中僞膜型念珠菌樹是預示疾病將從無症狀HIV感染期進人AIDS階段的先兆。

口腔毛狀白斑是HIV感染和AIDS患者的一種特殊口腔損害,是EB病毒(Epslein-Barr virus)所致的一種機會性感染。口腔毛狀白斑通常發生於HIV感染晚期或者AIDS階段是免疫功能低下的先兆,也是表明疾病進入AIDS階段較爲可靠的臨牀指徵。HIV 感染和AIDS人羣中,口腔毛狀白斑的發生率僅次於口腔念珠菌病,其患病率爲17.7%。臨牀表現爲雙制舌緣白色或灰白色的垂直皺褶狀斑塊,有時可蔓延至舌背和舌腹,過度增生則呈茸毛狀,不能被擦去(圖6)。患者通常無明顯症狀,如果合併念珠菌感染可有輕度不適感。爲了明確診斷需要在臨牀表現的基礎上結合EB病毒檢測。

與HIV相關的牙齦牙周疾病主要有牙齦線性紅斑、HIV相關性牙周炎以及急性壞死性齦口炎。牙齦線性紅斑表現爲沿遊離限界限清楚、火紅色的充血帶,寬2~3mm,與牙菌斑無關,無牙周袋及牙周附着喪失,常規治療無效(圖7)。

HIV相關性牙周炎表現爲牙周組織附着喪失明顯,進展迅速,但牙周袋不深。牙周骨組織迅速破壞疼箱、牙鬆動基至脫落。

急性壞死性齦口炎的患者出現口腔惡臭,以前牙牙齦單個或多個乳頭壞死爲特徵,牙齦火紅、水腫,齦緣及齦乳頭有灰黃色壞死細織,極易出血(圖8)。牙周軟組織壞死,牙齦鬆動,疼瘤明顯,可伴有口腔黏膜的壞死性潰瘍。壞死性潰病性牙周炎是AIDS進展的標誌。

卡波西肉瘤是HIV感染和AIDS人羣中最常見的腫瘤,與人皰疹病毒感染有關。發生於口腔的卡波西肉瘤最常見於上齶黏膜,其次是牙齦呈單個或多個淺藍色、淺紅色或紫色的斑塊或結節,初期病變平伏,逐漸發展顏色變深並高出黏膜表面,出現分葉或潰瘍(圖9)。

非霍奇金淋巴首先表現爲頸、鎖骨上淋巴結無確性腫大,病情發展迅速,易發生遠處擴散。在口腔表現爲彈性的紅色或紫色腫塊,有時可出現潰瘍,好發於上齶和牙齦,患者可出現牙齒鬆動,疼痛和進行性感覺異常(圖10)。組織病理學可見以各型淋巴細胞爲主的腫瘤細胞組成,有多種分型,需藉助免疫組織化學檢查進行分類。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