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長哪種“肉疙瘩”最危險?長在這個部位趕緊去除

身上長哪種“肉疙瘩”最危險?長在這個部位趕緊去除

皮膚到底有多難?除了長粉刺、痣、斑點,有時候還會冒出一些米粒大小的“肉疙瘩”,也就是「疣」。

其實,疣本身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區分它長在哪個部位,才能判斷風險性和傳染性

身體爲什麼會長疣?

生活中,不少人一聽到“疣”字,就自動將其與傳染病掛鉤。它確實帶有傳染性,但並非一碰就感染。

作爲一種皮膚表面的良性贅生物,疣是怎樣“冒”出來的呢?

皮膚黏膜皮損後,人乳頭瘤病毒(HPV)進入皮膚上皮細胞;

隨後病毒在其中複製、增殖,導致上皮細胞異常分化和增生,形成疣。比如尋常疣、扁平疣、跖疣。

感染疣,通常要具備兩個條件:

當皮膚破損時,病毒就有了可乘之機。如果自身免疫力能殺滅病毒,感染者就不會被傳染;如果免疫力不足以與病毒抗衡,病毒便可在皮膚上作亂,長出疣體。

因此,暴露部位的皮膚接觸病毒機率更大,是疣的高發部位。

正因爲疣的發病和HPV病毒感染的部位有關,因此危險性及治療方式也要“對症”觀察。

俗稱“刺瘊”或“瘊”,常與1、2、4、7型HPV感染有關。

它是尋常疣的一種特殊亞型。

偏愛位置:眼瞼、口周及頸部。

扁平疣與3、10、26~29、41型HPV感染有關。

這類“疣”也叫做肛門生殖器疣。

從傳染性來看,分兩種傳播形式:

由此可見,身上突然長出的小肉疙瘩不可一概而論,需要根據其不同的症狀表現對症治療,如果影響到正常生活或發現有擴散的趨勢,要及早就醫進行祛除。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