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精神心理特點與心血管疾病
近年來,隨着對心血管病的發病機制、危險因素、兩性差異等研究的深入,女性心血管疾病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8月9日最新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2》顯示: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已達2.9億,大約每10秒鐘就有一人死於心血管病。女性相對男性發病率低,且由於雌激素的保護,發病年齡普遍比男性晚10年左右,但是發病後病情更重,病死率更高。在過去的10餘年中,男性冠心病死亡率逐年下降,女性卻沒有明顯改善,甚至有上升趨勢,目前,心血管病已超過腦卒中和腫瘤,成爲導致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1]。
研究發現,在心血管病的發病、發展及預後中,男女兩性之間具有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並不能完全被傳統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脂血症、吸菸、肥胖等)所解釋。大量臨牀研究證實,非傳統因素如精神心理問題對心血管病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快速的生活節奏,巨大的競爭壓力及不良的生活習慣使心理問題與心血管疾病十分常見,共病存在的發生率也超過預期。心血管病的嚴峻形勢有目共睹,心理疾病也表現出較高的終生患病率。美國的一項關於共病率的調查顯示,多達48.7%的被調查者至少有一種終身性障礙,19.2%的人有焦慮等心理問題[2]。而在中國大約有1.73億人有精神障礙,其中1.58億人未加以重視和採用任何治療措施[3]。據北京軍區總醫院統計,就診於其“雙心門診”的患者中,焦慮障礙者約佔20% ~30%,抑鬱障礙者約佔15% ~20%,軀體形式障礙者約佔10% ~20%[4]。近期WHO發表了一項推論:至2030年,單相抑鬱和缺血性心臟病會躋身引起全球性疾病負擔的三甲地位[5]。
雖然心理問題與心血管之間的潛在機制仍需進一步的研究和闡釋,但已有大量研究結果顯示,急性心理應激可引起外周血管收縮,心率及血壓上升,可使左心室射血分數降低,引發或加劇左心室壁的功能異常等[6]。這些改變被認爲是導致心肌缺血或其他心理應激引起的不良心臟反應的基石。另一方面,對患者而言,心血管病帶來的長時間的痛苦與壓力也會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甚至導致焦慮、抑鬱的發生。反之,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與心血管病致死率的降低和較好的預後明顯相關[7]。
近年來,多重角色的負擔、競爭的壓力和矛盾的生活狀態使中國女性的心理問題日益凸顯,再加上當前社會仍殘存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社會競爭中仍有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我國女性在內心受到傳統文化約束的同時受到現代文化及女權主義的影響,一方面要求重視家庭,提倡做一名賢妻良母,一方面要求走出家門,與男性一樣在社會上承擔責任與義務。據統計,女性與男性抑鬱的發病率約爲2:1,且女性抑鬱的病程較長[8]。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在2005年對5000餘人的調查中發現,有27.45%被調查女性存在一定程度心理問題,如神經衰弱、焦慮、憂鬱等,其中以患抑鬱症的女性居多,爲男性的3.5倍。
關於女性更易有心理問題的原因,除了與社會地位、生活環境相關外,更多的是受其本身精神心理特點的影響。精神心理問題的性別差異的研究已經持續幾個世紀,大量關於性別與心理健康的資料顯示,受心理問題困擾的女性更多表現於精神障礙,如焦慮抑鬱等,而男性則多表現於行爲障礙,如物質濫用或反社會人格等。Horwitz[9]在文章中寫道,面對同等壓力男性可能會酗酒,而女性則更容易陷入情感的抑鬱狀態中。
男女的思維能力是有差異的,但這種差異表現在各自的特色上,從總體水平上看,則可能沒有顯著差異。女性偏於形象思維,並且重視情感和與他人的關係,男性則偏於抽象思維,更重視行爲。女性對言語交流敏感度高,而男性在空間思維上相對靈活。女性運用邏輯法則中的矛盾律、同一律的能力高於男性,但演繹推理能力比男性弱,往往具有比喻性和故事性,判斷問題時帶有部分主觀色彩,容易受到外界暗示的影響,也易受到自己感情的影響[10]。
女性是情感最細膩的人羣,女性的情感容易被細微的事件所動,其豐富細膩的情感與生俱來,同時她們也願意細緻入微地感知事物,並且對情感抱有更多的要求與渴望。優點的反面即缺點,細膩的感知力和較強的情感需求使女性更容易陷入煩惱。人們常常用“多愁善感”來描述女性,女性的心理感受度較高,心境(一種具有感染性、持續性、能夠影響整個人心理活動的情緒狀態)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對自身的表現及行爲影響更大,比男性更易產生心境。
女性對情緒的控制也相對困難,受到外界干擾容易使思維模糊、遲鈍、混亂,很多時候不能泰然處之。當女性遇到意料之外的緊急狀況、處於應激狀態時,思維則易於抑制及紊亂,感到不知所措[11]。
另外女性的情感較男性更深沉,情感的體驗受自身觀點和想法的影響更大,女性的情感一般不僅僅停留在體驗上,常常會伴隨相應的具體行動,而進一步的行動往往反過來加劇情緒的不良波動。另外,女性一般比男性的自卑感強,具有較強的依賴心和嫉妒心,在某種程度上也易引起不良心境的產生。
而女性一些特有的生理週期會影響情緒的改變,形成其獨有的精神心理特點。
1.月經期。在月經期,性激素及垂體促性腺激素會產生一系列的變化,從而影響女性的心理活動與行爲,在經前期和月經期女性容易出現消極情緒,易出現煩躁、抑鬱、焦慮、易激惹等不良傾向。如部分女性在月經來臨時易患“經前期綜合症”,主要指在月經來潮前4-5天,出現一些異常行爲或症狀,如頭痛、注意力差、焦慮抑鬱、暴躁易怒、乏力等,部分人會出現眼瞼及肢體的水腫,嚴重者會有突發性的“神經質”。異常行爲會造成一些不良影響反過來進一步影響女性的情緒,甚至進展爲抑鬱狀態。在經前期 、絕經期、產後及服用避孕藥的女性中抑鬱的發生十分常見。
2.孕期。在孕期由於疲勞、噁心、嘔吐等早孕反應以及孕晚期身體的日益笨重、可能發生的妊娠水腫、妊娠高血壓等妊娠併發症等不良的軀體感受易使孕婦感到心情低落,另外對胎兒的健康、分娩是否順利的憂慮等也嚴重影響孕婦的心理狀態。常常有孕婦由於過於敏感或憂思過多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3.更年期。更年期是女性特有的階段,由於卵巢功能的快速減退、雌激素分泌的逐漸減少、月經的紊亂甚至絕經,由此帶來神經內分泌、精神、心理等一系列的變化,更年期的女性往往容易陷入悲觀、憂鬱、焦慮或煩躁不安,焦慮是絕經期女性常見的情緒反應,有的女性可能患“更年期綜合症”,臨牀表現爲全身發熱、面部潮紅、眼花、耳鳴、頭痛、眩暈、失眠、多夢等症狀,在心理狀態上易出現易激惹、神經衰弱、焦慮、抑鬱等消極心理。
當前女性受到心血管疾病與精神心理問題的雙重困擾,需要更多的臨牀重視。
首先,女性心血管病在發病症狀上不典型,主訴多,症狀表現趨於多元化,可有呼吸困難、疲倦乏力、燒灼感或上腹痛等非特異性症狀,而典型的胸骨後壓榨樣疼痛相對較少。另外女性的冠脈造影陽性率明顯比男性低,極易被誤診、漏診。
再者過激的情緒也易引起類似心血管病的症狀,在筆者所在的“雙心門診”中常見這樣一類患者,胸悶、胸痛,且偶爾伴有心慌氣短,但大量的檢查並未顯示心臟病變,既往經針對心臟病進行的治療後也無明顯好轉。此時可以嘗試增加對患者的心理問題的關注,因爲情緒應激可作爲一種應激源激發機體一系列的功能和代謝的改變,使血管一過性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產生上述疑似心血管病的情況。
更需要重視的是心血管與精神心理問題的共病問題。心血管疾病與精神障礙在臨牀上常常共存,判斷是否爲心血管器質病變、做出準確、全面的診斷對疾病的療效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就診的心血管病患者中,針對疑似有心理問題的患者,筆者常常會詢問其近期的情緒狀態及是否對很多事物的興趣減弱,在明確有無器質性心臟病的同時關注心理問題,以期達到最佳的療效。心理、心臟兩者息息相關,如今雙心醫學的推廣使更多醫務工作者在治療軀體病變的同時對心理問題加以更多的關注度。女性作爲特殊的羣體,以其獨特的精神心理特點及疾病的特異性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相信隨着關於女性心理健康和心臟疾患的一系列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女性會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更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