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快速心律失常,請問是否需要做手術?
一位母親着急的對我說她的1歲的孩子有心律失常,容易心動過速,還心慌,胸悶,要不要手術治療?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心律失常的相關知識。
根據心律失常發生時心率的快慢,可將其分爲快速性和緩慢性心律失常兩大類,快速性心律失常在臨牀上並不少見。
常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有竇性心動過速、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房顫、房速、早搏、心房撲動、室性心動過速、以及致命的心室顫動等。
這些心律失常臨牀上以心悸、胸悶、乏力、心慌、焦慮、心臟“偷停”感、頭暈目眩爲主要表現。
嚴重的可以出現胸痛、呼吸困難、意識喪失、肢體寒冷、抽搐等表現。
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會使心臟功能不全,可能導致腦栓塞甚至猝死。
不同年齡階段的正常心跳範圍是不一樣的,不能一概而論。
1)新生兒(28天及以下)清醒時心率是100至205,睡覺時心率是90至160;
2)嬰兒(19天至1歲)清醒時心率是100到180,睡覺時心率是90至160;
3)幼兒(1歲至3歲)清醒時心率是98至140,睡覺時心率是80至120;
4)學齡前兒童(3歲至5歲)清醒時心率是80至120,睡覺時心率是65至100;
5)學齡兒童(6歲至12歲)清醒時心率是75至118,睡覺時心率是58至90;
6)青春期(>12歲)清醒時的心率是60至100,睡覺時心率是50至90。
一般如果無法準確在家測出其心跳數的異常,也可以通過一些症狀表現來發現。
它常常表現爲心慌、心跳,常見的有陣發性室上速、房性心動過速、室性心動過速、房撲、房顫等。
患者在心律失常發作時往往出現心悸、胸悶、頭昏、眩暈、乏力等不適,嚴重者暈厥、抽搐,甚至危及生命。
治療兒童心律失常時,一定要根據患兒的年齡、體重等身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藥物治療,避免兒童攝入的藥物過多,引發不良反應。
如小兒先天性發育異常導致的心律不齊,需要針對患兒的先天性發育異常進行治療。
兒童腹瀉、感染等非心臟疾病引發的心律不齊,則應針對患兒的腹瀉、感染等非心臟疾病進行對症治療。
必要時補充電解質,抗感染才能治癒兒童的心律不齊症狀。
如果由心臟疾病引發的心律不齊,則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法。
兒童心律失常優先選擇藥物治療。
隨着射頻消融的技術日益成熟,射頻消融術已成爲治療陣發性室上速的優選方法,並對其他類型的心律失常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是藥物治療以外的重要補充。
但小兒具有血管細、心臟小等特徵,實施射頻消融術難度高、風險大,需要慎重選擇。
對於3歲以下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兒,如果發作不是特別頻繁,或是藥物可以控制,儘量先採取藥物治療,3歲以上可以考慮射頻消融手術治療。
針對3歲以下的患兒,當快速性心律失常嚴重影響到生活質量、身體發育甚至引起嚴重心衰,且多種抗心律失常藥物均無法終止心律失常的發作時,才考慮根據情況採用射頻消融治療。
所以,我告訴她先不要急着做手術,先檢查什麼原因引起的再對症治療,優先考慮藥物治療。
來源:中國心律失常防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