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電圖來看長壽的祕訣

從心電圖來看長壽的祕訣

科學家已經發現,在動物界,壽命與心率快慢相關,即心率快的鼠、兔壽命短,而心率慢的鯨魚、烏龜壽命長,同樣的規律適用於萬物之靈的人類。

一. 心電圖與人體健康的關係

正常生理狀態下,心率一般爲60~100次/分,可因年齡、性別或其他生理因素產生個體差異。

一般來說,年齡越小,心率越快,老年人心跳比年輕人慢,女性的心率比同齡男性快,這些都與人體神經、體液調節參與的機體代謝密不可分。

生理情況下,活動、情緒緊張均可使機體代謝增強,心臟做功增加,心率加快;而休息、心情放鬆均可使機體代謝降低,心臟做功減少,心率減慢。

因此,心率可以間接反映機體能量代謝的狀態,同樣的規律也適用於疾病狀態。

據此,醫學專家推薦使用靜息心率來預測人的壽命,即在清醒、不活動的安靜狀態下了解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得出如下結論:

健康人在沒有疾病干擾的情況下,靜息心率經常保持在每分鐘68~72次,其壽命可達80歲左右;靜息心率經常保持在每分鐘58~62次,其壽命可達90歲左右。

然而,隨着對疾病認識的深入以及醫學檢查手段的更新,單純依靠靜息心率來預測壽命長短已顯不足。

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 靜息心率隨機體代謝需求變化而變化;

2. 靜息心率在不同疾病狀態,不同測量時間、不同體位表現不一;

3. 靜息心率與活動、飲食、情緒等持續的時間以及自身恢復的時間長短有關;

因此,靜息心率不能完全揭祕人類壽命的長短,而心電圖機的應用彌補了在靜態觀察的同時,也可動態瞭解心臟的心跳情況。

二. 動態心電圖的優勢

以好朋友心電圖機爲例,它由一個記錄儀和六根導聯線組成,連接人體可對心臟行實時長程(24h、72h、甚至更長時間)連續監測。

動態心電圖的優勢:

1. 不僅記錄晝夜24小時心率的總數,還可以提供24小時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平均心率以及心率變異性等數據;

2. 也可以定性、定量分析各類早搏,判斷臨牀症狀與心肌缺血相關的表現,評估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功能狀態等;

3. 還可以瞭解患者夜間睡眠是否有呼吸暫停的情況;

4. 還能做壓力檢測,瞭解人體的生命動力狀況

因此,動態心電圖爲預測人類壽命長短提供了更科學、更全面的佐證。

三. 通過動態心電圖,如何評價一個人是否長壽?

通常情況,正常人羣24小時最慢心率40~60次/分,平均心率60~80次/分,最快與最慢心率差值>40次/分,總心率8~12萬次。

24小時心臟總處於低頻率狀態,在功能良好的情況下,可使心臟正常做功滿足機體的需求。

因此,24小時總心率8~9萬次比11~12萬次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小,發生生命危險的概率也較低,更容易長壽。

心臟就像一個運轉的機器一樣,運轉過慢的話,不能滿足人體功能各方面的正常需求;運轉過快,又很可能引起人體器官功能性障礙。

所以,心率儘量維持在正常運轉範圍內,才更有益於整個人體機能健康,纔有利於長壽。

總之,我們要想更長壽的話,需要定期做體檢,每年至少做2次以上的動態心電圖,多多益善。及時瞭解自身心臟運轉狀況,有助於幫助我們警惕疾病危險,從而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歡迎關注好朋友心電圖機官網,就更多心電圖、心臟健康相關知識進行交流學習。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