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4大常見誤區,希望你一條都沒中
心腦血管疾病會隨着年齡的增長髮病概率有所上升,一般而言,動脈粥樣硬化在四十歲左右開始發病,在五十歲之後出現概率會增高,其併發的危險性也會更大。
心血管疾病男性的發病率要比女性的發病率更高,一旦出現疾病程度也會更加嚴重。
據《中國心血管報道2017》顯示,我國心血管患者已達2.9億,並且心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仍處於上升階段。
我國心血管病死亡佔居民疾病死亡構成40%以上,居首位,高於腫瘤及其他疾病。
由於很多人沒有醫學知識,對心血管疾病也沒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對心血管疾病有很多誤解。
今天,好朋友心電圖機健康專家就和大家講講心血管疾病的常見誤區。
誤區1:年輕人不會得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是有更高的概率得心血管疾病,但這並不代表年輕人就不會有。
由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聯合衛生部的研究表明,以北京爲例,25歲以上人羣急性冠心病發病率,從2000年至今猛增28.1%!
而且,在日常心血管病門診中,從原來基本沒有50歲以下的患者,到現在越來越多的25歲、30歲、35歲的患者。
中青年猝死事件也屢見不鮮了。
看到這裏,你還能淡定的說自己一定不會得嗎?
除了疾病因素外,平常的壓力大,鍛鍊少,吸菸喝酒,熬夜等都可能引發心血管病的發病率。
誤區2:心慌、胸悶忍一忍,過去了就好
如果說誤區一是無意識的情況,那誤區二就是有意忽視。
很多年輕人都覺得自己年輕力壯的,身體一向很好,有什麼心慌、胸悶情況,也完全不在意。
他們從來不會想着自己是得了什麼病,覺得自己就是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太大了,睡眠不好等引起的,只要自己調整一下就好了。
爲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猝死?
其實,並不是猝死之前沒前兆,而是他們對那些前兆選擇了忽視,放過了一次次生命向他們招手的機會,以致於後悔莫及。
過去身體好不代表未來身體就一定好,家族沒有心血管疾病史,並不代表你就不會得心血管疾病。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是怕去醫院,怕花錢,然而,他們忘記的是健康纔是一切的基礎,一旦生一次大病,可不是一點點錢的問題。
錢,可以慢慢掙,命,卻只有一條。
我朋友的父親就是由於突發腦溢血走的,平時從來不體檢,有時候頭暈目弦,乏力,也總是忍忍就過去了,以爲不是什麼大病就沒在意。
沒想到等意識到的時候,已經遲了。
千萬不要抱着忍忍就過去的想法,平時有什麼異常不適症狀,一定要多諮詢醫生,及時檢查身體狀況,每年最少1-2次體檢。
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不然,生命跟你開一次玩笑,你承受不起。
誤區3:心臟病一定疼在心臟
其實,這是對心臟病不瞭解的表現, 心臟病並不一定疼在心臟。
爲什麼這麼說呢?
1)以心絞痛爲例,除了胸悶等典型症狀外,心絞痛症狀也會體現在脖頸、下巴、手臂和肩胛骨之間或牙齒等身體其他部位。
2)走路用力導致牙痛,是心臟病的一大典型卻經常被忽視的症狀。
3)手指或指甲發青表明血氧飽和度低和血液循環不暢,也是心衰的明顯症狀。
4)女性心臟病患者可下巴不適、肩膀、上腹或後背疼痛、出汗、嘔吐或疲勞等症狀,相對不典型。
5)走路時小腿痙攣性疼痛,這是外圍血管疾病的一大症狀,應注意心臟等部位血管病變。
心臟病常見的症狀是心臟不舒服,心慌胸悶等,但不代表心臟病一定就會心臟不舒服。
心臟病的徵兆有可能會放射到其他的部位。出現不明原因的身體疼痛、呼吸急促,或者飲食習慣良好但仍然感到消化不良的情況,就要懷疑是否心臟病徵兆的可能。
誤區4:胸痛就是心臟病
胸痛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心臟病,但並不是所有的胸痛都是心臟病。
嚴格地說,胸痛不是一個病,只是一個症狀而已,且非常多見。
任何因素如炎症、血管疾病、外傷、腫瘤等只要使支配胸部的感覺神經受到刺激,在臨牀上就會表現爲胸痛。
如肋間神經痛、肋軟骨炎、胸部肌肉勞損、肺炎、胸膜炎、自發性氣胸、支氣管癌、急性縱隔炎、縱隔腫瘤等疾病都可能引起胸痛。
無論是什麼原因所引起的胸痛,都應該引起重視,儘早到醫院做相關檢查,明確後對症治療。關於心血管疾病的誤區還有很多,不知道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聽信謠言,放之任之,要始終相信科學合理的治療才能戰勝疾病。
預防心血管疾病,從小事做起。
管住嘴,邁開腿;不吸菸,多喝水;好心態,莫貪杯;睡眠足,別過累;家和睦,壽百歲。
文|可心 好朋友心電圖機健康專家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衆號:好朋友心臟健康,每天爲你提供最實用的心臟健康知識。
原創不易,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