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只有疾病發作才能看出問題,那平時體檢做有什麼意義?

心電圖只有疾病發作才能看出問題,那平時體檢做有什麼意義?

心電圖真的是隻有發作的時候才能看出問題嗎,還是說有一個時間範圍?

如果必須是當時當下,那體檢做心電圖還有什麼意義呢?

難道是期待所有人都在檢查的時候發作?

放在體檢裏面,反而給人心臟沒問題的錯覺,這不是誤導人嗎?

其實,並不是所有心臟疾病都能在心電圖上表現出來;同樣地,心電圖也不僅僅能夠體現心臟的問題,譬如電解質紊亂、腦卒中、肺栓塞等心外疾病,都能夠在心電圖的表現中覓得蛛絲馬跡。

一、心電圖真的是隻有疾病(症狀)發作的時候才能看出問題嗎?

對於一部分心臟疾病來說,是這樣的。這種情況尤見於一些可導致陣發性(發作性)症狀的疾病,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陣發性房顫等陣發性心律失常、心絞痛、應激性心肌病等等。

很多患者平時無症狀的時候,心電圖基本正常,只有發作時纔會有異常波形出現,這也是爲什麼常規心電圖沒有檢測出問題,醫生還會要求我們做2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動態心電圖的原因。

但對於一些永久性心臟疾病或者慢性進展性疾病來說,則並非如此。例如陳舊性心肌梗塞、持續性房顫和傳導阻滯等永久性心律失常、大部分心肌病、結構性心臟病等,心電圖會有持續的異常,或隨疾病進展產生動態變化。

二、平時體檢做心電圖有什麼意義?

體檢時,做心電圖有必要嗎?我認爲非常有必要。

心電圖作爲常規體檢項目,是診斷急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最便捷、準確的無創性技術。

心電圖對心律失常和心臟電傳導障礙有很好的診斷意義,對病毒性心肌炎、冠狀動脈缺血和心包炎症等疾病的診斷有特殊價值,它不僅有助於判斷是否存在心肌梗塞,而且還可確定心肌梗塞的病變期部位範圍以及演變過程。

心電圖主要記錄心臟的正常電活動,用於診斷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輔助診斷是否有心臟擴大或肥厚;判斷藥物或者電解質對心臟的影響;檢監測危重病人生命體徵等。

在某些心臟疾病發生時(如心律失常、房顫等),此刻心電圖能夠捕捉到心臟的異常信號,從而爲明確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

幾乎所有懷疑心臟病的人都需要做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是個基本的篩查項目,可以篩選出衆多嚴重的心臟相關疾病,不僅操作簡單,且價格低廉,性價比高。

心電圖檢查不僅給臨牀工作帶來很多方便,也爲很多患者提供了確診或排除疾病的依據。

三、心電圖正常≠心臟正常

心電圖異常可以證明心臟疾病的存在,但心電圖正常不能排除心臟疾病的存在。

心電圖正常≠心臟正常,所謂的“正常範圍心電圖”也不一定是真的正常,必須要結合患者的症狀、體徵的臨牀狀況綜合判斷。

雖然心電圖對各種心律失常和心臟電傳導障礙有很好的診斷意義,但心電圖並不是萬能的。

我們可以從上面的分析看出,部分疾病在沒有症狀發作時,心電圖也是正常的。

心電圖一般都是用作臨牀輔助手段,不能僅僅依靠心電圖就給出一個非常準確的診斷,必須結合臨牀症狀,查體。

同時,根據患者的以往病例和相關症狀,可能還需要檢查彩超,冠脈CT,冠脈造影,動態心電圖,運動試驗,電生理檢查,核磁等進一步確定疾病相關情況。

比如,一個患者經常胸悶、心慌,但反覆檢查心電圖都是正常的,正常人都知道身體肯定是出問題了,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通過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超、冠脈造影等手段來確診具體問題,然後對症下藥。

隨着家用心電圖機的普及,我們再也不用去醫院掛號、排隊做檢查,可以直接在家自查心電圖,有任何異常不適,及時記錄相關情況,爲醫生就診治療提供依據,做到疾病早發現,早治療!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衆號:健康好朋友,每天爲你提供最實用的心臟健康知識。

原創不易,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出處!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