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房顫,這些誤區你中招了嗎
人們對房顫的認識誤區一直存在,也是很多患者的疑問,
比如很多患者都認爲:
年輕人發生房顫不用治療
房顫停了後不一定會再發
房顫沒有太大不適不要緊
房顫容易復發難治好
……
那到底這樣認識房顫是不是正確呢?請聽好朋友心電圖機小編爲您詳細解答。
誤區一:年輕人發生房顫無需治療
不少人認爲,房顫是老年人才要擔心的事。
但臨牀數據顯示,40歲及以上人羣中,有將近1/4的人在一生中會發生房顫。
一直以來,房顫大軍都是以老年人爲主,可近年來,門診上中青年患者在逐漸增多,尤其是高節奏工作狀態的白領人羣,不斷加重年輕人的心臟負擔,誘使房顫提前發生。
年輕人日常應警惕心臟不適、心律不齊等症狀,對心臟進行實時監控,發現不適應立即通過心電圖等確定是否患有房顫等相關心臟病,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誤區二:房顫停了後不會再發
其實房顫一旦發作,將易持續,早期常爲陣發性,發作雖不頻繁,潛在發病機制仍有進展。
隨着病程遷延,房顫發作多會間隔縮短,持續時間延長,正常心律相對減少,而後全部心律均爲房顫,每次心電圖都報告房顫,如不及時治療,很可能發展成永久房顫。
誤區三:房顫沒有太大不適不要緊
房顫的症狀與嚴重性之間不是對應關係,沒有症狀並不意味房顫的危害不嚴重。
房顫一但開始發生的時候,往往就是陣發性的,心跳一會兒快、一會兒慢,患者會比較難受,但恢復正常心律後,往往又忘記了發病的痛苦,尤其是年輕患者,很容易覺得沒有什麼,不積極配合治療。
當房顫加重變爲持續性的時候,雖然心臟會長時間一直亂跳,但患者反而適應了,會覺得症狀明顯減輕,誤以爲疾病好轉了,但其實,這種持續性房顫是個“溫柔的殺手”,往往潛藏着更大的危險。
判斷房顫病情不能跟着感覺走。
國內外多項研究已經證實,60歲以上的房顫患者腦中風發生率的情況是沒有患有房顫的6~8倍。
如果開始心存僥倖,發生中風後,後悔就來不及了。
因此所有房顫患者,無論症狀輕重,只要沒有禁忌都應預防栓塞治療,即抗凝治療,抗凝治療對有腦卒中高危因素的房顫患者極其重要。
對於有抗凝禁忌或耐受性差的慢性房顫患者,經皮左心耳封堵術不失爲一種很好的選擇。
誤區四:房顫容易復發難治好
藥物治療一直是多年以來是房顫治療的主要方法,但療效並不盡如人意,即便堅持每日服藥,多數患者房顫也會復發。
隨着三維導航系統的不斷升級,射頻消融技術的快速進步,房顫的治癒率大幅度提高,復發的情況正日漸減少。
陣發性房顫的成功率高,複發率低;慢性房顫目前的成功率雖然較低,復發的情況偏高,但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成功率正在快速增加,復發的情況逐漸降低。
總結
醫學上稱房顫爲“沉默的健康殺手”,房顫的危害及治療的必要性不取決於患者症狀的輕重,房顫患者無論有無症狀均應到專科醫院行系統檢查評估房顫的危險分層,由專科醫生指導下一步的治療。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積極鍛鍊,定期去醫院做體檢,如果能在家備用一個家用心電圖機,那就再好不過了。
方便你隨時隨地做心電圖,儘早發現異常,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歡迎關注微信公衆號:好朋友在線,就更多房顫等心血管疾病相關知識進行交流學習。
你可能感興趣:
房顫會影響壽命嗎?
房顫能治好嗎?房顫該如何治療?
房顫心電圖的特徵及注意事項
房顫患者什麼時候做手術比較好?
房顫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麼?
80歲,嚴重房顫,該不該做射頻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