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爲什麼是身體內最容易堵的血管?
人體內的動脈血管就像是管道一樣,遍佈在人類身體的每個角落。血管就像管道,時間久了管壁上就會有一些污垢殘留。使用時間越久越容易變的脆弱,變硬變脆。
人身體內的血管也是一樣的道理,一直在使用,也會變得老化,血管璧上也會殘留污垢。也就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當動脈內的斑塊形成後,血管管徑就會變小,從而出現狹窄,甚至堵塞。
動脈粥樣硬化可以累及所有的大型和中型動脈,但身體上最容易堵的動脈血管是頸動脈。頸動脈堵了之後也是最危險的。衆所知周,頸動脈是大腦血液的主要供給之一,如果頸動脈不能長期有效的向大腦供應血液,這就必然會造成腦組織的缺血缺氧甚至發生壞死,其直接後果就是形成缺血性的腦梗。
首先,頸動脈是個比較淺顯的動脈,我們自己伸手也能摸得到,在頸部氣管兩側跳動的地方就是頸動脈了。仔細觀察頸動脈,就會發現在靠近頭頸部出的動脈是一個以Y字型呈現的分叉。因其獨特的結構使得頸動脈很容易被堵。
其次,相比於其他主動脈,身體全身的血液都會經流頸動脈相比與其他主動脈,頸動脈較窄,血液中若是含有雜質、斑塊時,比其他動脈更容易發生堵塞。
最後還有一點是,頸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斑塊大約從15歲就開始了,到40歲左右就會變的明顯,而到60歲左右時,檢查頸動脈沒有一點頸動脈硬化斑塊的人已經沒有了。
大約三分之二的腦梗塞與頸動脈有關。頸動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連通大腦,一旦發生堵塞,後果不堪設想。建議每個人過了30歲以後,在每次的定期體檢中加一項頸部血管超聲檢查。超聲檢查是篩查頸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