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宮內膜炎和子宮肌炎如何診斷
慢性子宮內膜炎和子宮肌炎主要是由急性子宮內膜炎和子宮肌炎治療不當或致病菌對藥物不敏感所致。臨牀上較爲少見,常有宮內的分泌物經過子宮口流出體外,而症狀不甚明顯,僅有少部分患者因防禦機制受損,或病原體作用時間過長,或對急性炎症治療不徹底而形成。
1. 診斷依據
(1)
盆腔區域疼痛 約有40%患者主訴在月經間歇期間有下腹墜脹痛、腰骶部痠痛。
(2)
白帶增多 由於內膜腺體分泌增加所致。一般爲稀薄水萍,淡黃色,有時爲血性白帶。
(3)
月經過多 經期仍規則,但經量倍增,流血期亦顯著延長。僅有極少數患者由於大量流血而引起貧血,可能由於內膜增厚及炎症充血所致。不規則出血者不多見,有時偶可出血數小時或持續1-2天即停止。
(4)
痛經 較多發生於未產婦,但嚴重痛經者極少,可能由於內膜過度增厚,阻礙組織正常退變壞死,刺激子宮過度痙攣性收縮所致。
(5)
體徵 輕度炎症時,雙合診可無異常發現。當子宮積膿時,查子宮呈球形增大,柔軟並有壓痛;窺陰器檢查可見宮頸排出血性膿液,奇臭。
(6)
病理檢杏
①
標本大體肉眼觀察 子宮內膜腫脹、蒼白。
②
鏡下檢查 內膜間質內有很多漿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值得指出的是,較多的漿細胞出現對診斷極爲重要。炎症時間較久者可見纖維母細胞及毛細血管增生。
臨牀表現並無特殊,但如結合感染病史、白帶與月經量增多、盆腔區域隱痛及痛經這四大症狀,對診斷有很大價值。診斷性刮宮可確定發病原因及排除惡性病變。
2. 與他病鑑別
慢性子宮內膜炎需要與以下疾病相鑑別:
(1)
子宮內膜結核 子宮內膜結核有下腹墜痛、白帶增多、月經量多等類似慢性子宮內膜炎的症狀;但前者在活動期可有低熱、盜汗、乏力等症,晚期可出現月經稀少、甚至閉經,大多喪失生育能力。臨牀上可通過診斷性刮宮或子宮輸卵管造影協助診斷。
(2)
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以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爲特點,發生感染或壞死時,可有不規則出血、膿性白帶等。診斷有困難時,可通過診斷性刮宮、官腔鏡檢查或取活檢協助診斷。
(3)
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以黃水樣或血樣白帶爲特點,感染時可有不規則出血及膿性白帶,晚期可出現疼痛、貧血、消瘦、惡液質等。臨牀可採用分段診斷性刮宮的方法,進行病理學診斷,還可通過子宮鏡檢查的方法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