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寒這麼可怕,該怎麼辦?現在看還來得及!
很多人不知道自已是什麼樣的體質,不知道寒溼體質有什麼症狀?其實寒溼的症狀有多種,比如臉色發白、流清鼻涕,出涼汗等都屬於寒溼體質,有的還會表現爲腳踝浮腫、腹瀉、身體長年冰冷,對於這些寒溼體質的人平時要如何調養呢。
溼寒從哪來
1、不注重保暖。露腳踝、露膝蓋、露臍、露肩、露背的穿着最容易被溼寒侵襲!當然,氣溫較高的夏季露一露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入冬之後仍不注重保暖,則容易給寒溼以可乘之機。
2、過食生冷。在夏天的時候,人們喜歡不加節制地喫冷飲、喝涼啤酒……甚至在冬天,還有很多人喜歡待在暖氣房中喫冷飲、喝冷水。這些水飲濁膩之品從口而入,十分容易損傷陽氣。陽氣不足,水飲濁膩之品從口而入,溼寒之邪也隨之進入五臟六腑,影響脾胃對於水液的運化,進而產生內溼。
3、愛喫高熱量油膩的食品。長期這樣的飲食習慣,超出脾胃所能承受的範圍,這些無法被吸收的食物,在脾胃中越堆越多,逐漸就化爲痰溼。另外,酒是最易生溼的東西,長期、大量飲酒的人,幾乎個個溼氣重。
4、缺乏運動。肌肉得不到鍛鍊。而脾主肌肉四肢,長期慵懶會使脾胃功能下降;脾又主管食物吸收和代謝,久而久之,食物積存和廢水積存就會生溼。
5、久居潮溼之地。長期處於潮溼環境,是導致溼氣侵入人體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環境:南方雨季較長多潮溼,空氣偏潮溼,因此南方溼氣普遍要大於北方。另外居住環境潮溼、經常出入汗蒸、洗浴、泳池水溼較重等地,長期接觸潮溼環境,溼氣就會侵入人體。
6、虛生寒溼。臟腑生理功能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臟腑生理功能出現虛弱,機體的功能與活力就會下降,內寒就會叢生。現代人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對身體正能量變本加厲地消耗。
古中醫對除溼寒有心得,早在1700年前的《傷寒論》中就有相關記載,除溼寒重在扶陽,靠人體自身的陽氣,主要是脾陽和腎陽推動水溼和寒氣排出體外,才能從根上解決問題。
另一個訣竅就是要同時祛溼散寒,脾腎相互依存,脾溼會導致腎寒,腎寒也會導致脾溼,
只祛溼或者只散寒都是不能去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