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ME、A5、M9牛肉是什麼?教你學會牛肉分級。

PRIME、A5、M9牛肉是什麼?教你學會牛肉分級。

我們經常從牛肉愛好者口中聽到“幾級牛肉”這樣的專業術語。USDA、BMS這些術語是什麼意思?一輩子一定要食一次的A5牛排和M9+牛排到底有什麼魅力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主流餐廳一般會選擇三種國家的分級制度來選定牛肉,分別是美國,日本,澳洲。

美國牛肉

美國農業部(USDA)制定了牛肉的分級制度,主要是產精肉率以及品質評級作爲評級標準。品質評級包括了牛肉風味、柔嫩度、多汁程度、成熟度以及大理石紋脂肪含量。一共有8個等級:極佳(PRIME)、特選(CHOICE)、可選用(SELECT)、合格(STANDARD)、商用(COMMERCIAL)、可用(UTILITY)、切塊(CUTTER)及制罐(CANNER)。

牛的年齡越小,牛肉的油花量越多(大理石花紋越細密),對應的等級也越高。一般來說,只有前兩個等級的牛肉可被選作爲牛排,後面的等級往往指的是牛肉片、帶骨牛肉或者是牛肉碎屑。

PRIME是美國牛排的最高等級,約佔全部生產牛肉的2%,僅在高檔餐廳出售。肌肉脂肪含量在8~11%之間,大理石花紋程度豐富。

CHOICE是第二級別,其肉質、紋理、以及烹調後的汁水感和風味都是僅次於PRIME的,通常供應給超級市場。肌肉脂肪含量在4~8%之間,大理石花紋程度中等。

SELECT肌肉脂肪含量在3~4%之間,通常只有少許的雪花紋路,且烹調不當會讓肉質咀嚼起來很食力,所以不適合用作牛排材料。

STANDARD肌肉脂肪含量在2.5~3%之間,幾乎沒有大理石花紋。而COMMERCIAL、UTILITY、CUTTER及CANNER肌肉脂肪含量極少,也沒有大理石花紋,所以常用作漢堡肉或其他牛肉加工製品原料。

日本牛肉

日本和牛有4個評定標準:瘦肉的顏色、脂肪的顏色、瘦肉和脂肪的分佈比例以及肉的質感。日本和牛總共分爲15級,可食用比率分爲A、B、C三級,油花等級分爲1-5五等,也就是說分爲A1-A5,B1-B5,C1-C5共15級,其中A5爲最高等級。但這是和牛的分級,和牛是日本最高級別的牛種,即使只是C1,也比市場上其他非和牛牛肉品質要高。

*和牛是在明治時代之前就在日本培育的,專做肉用品種,被稱爲“和種”肉牛。其中比較有名的是“黑毛種”“褐毛種”“無角種”。一般聽到的“神戶牛”“松阪牛”等不是指牛的品種,而是和牛中的“品牌”。和牛在生長過程中,可以說享盡了人間的高級待遇,和牛每天都要在仙境一般的牧場裏散步,維持少量的身體活動,飼養員還必須播放一些和牛喜歡的旋律優美的音樂,目的是調節它們的心情,給它們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生長環境。

同時,日本人愛“霜降”,在數字中單拎出“脂肪品質”這一塊,特設的評級標準就是BMS(Beef Marbling Standard,即牛肉大理石紋路標準)。一般取第6~第7肋骨間的切面來評斷,BMS分爲12-1的等級,數字越大,等級越高,霜降越多,那麼對應的肉質也會越高。

澳洲牛肉

澳洲牛肉的評級標準有大理石紋脂肪度、肉色、脂肪色、背膘(皮下脂肪厚度)和酮體生理成熟度共5個維度,評價等級越高代表牛肉越好。澳洲牛肉基本上分爲九級,從M1到M9,M9爲最高等級,但是澳洲牛的肉味較淡,M9也就相當於日本的A3。

十多年前,澳洲農民將日本的母牛帶到澳洲來繁殖,並且引入美國的安格斯牛來配種,並以日本的飼養技術來養殖,培育出“澳洲和牛”,其美味遠超目前的M9牛肉,所以在M9以上又多出了M10,M11,M12。市面多數的澳洲和牛都屬M8-10級,脂肪比例約達30-35%。而M12級牛肉的脂肪比例高達50%,品質與日本A5級和牛不相上下。

與普通牛肉比起來,澳洲和牛有三個最突出的特點:1、和牛有一股甜香的牛油味道,也更有牛肉味。

2、口感嫩滑,這是因爲雪花牛肉結構肥瘦相間,沒有筋膜,入口即化,像雪花落入口中。

3、擁有充足的汁水,簡單的煎烤之後,在肉中均勻分佈的大理石油脂開始融化,所以咬下去,就會在嘴裏溢出香濃的汁水。

其實,牛肉分級是爲了讓牛肉更好地在市場上流通,而不是攀比。總體來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這幾個國家給牛肉分級最看重的就是牛肉間的脂肪含量,雪花越多,等級越高。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