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豆”並非產自荷蘭

“荷蘭豆”並非產自荷蘭

本文首發生命時報

荷蘭豆最初的產地並非是荷蘭,而是西亞和地中海沿岸地區。有趣的是,它在中國被稱爲荷蘭豆,在荷蘭卻被稱作中國(雪)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對於兩種不同的名字,目前較爲合理的解釋是:十七世紀時,荷蘭人憑藉強大的海上商業運輸能力,收集了許多各地的新奇事物,其中就有一種非常好食的豆子。他們將其帶到了海外統治的東南亞地區種植,後被一部分人傳入中國,被中國人稱作荷蘭豆。而在後來荷蘭與中國的貿易中,荷蘭人將在中國種植的豆子又運回了自己的國家,由於荷蘭豆原本只有那些長期在外殖民統治的荷蘭人食過,荷蘭的當地人並沒有見過這種豆子,而當時它又在中國有着相應的名聲,所以荷蘭人就將這種豆子稱做中國豆。

荷蘭豆是蝶形花科豌豆屬植物,但是與我們常見的豌豆不同的是,荷蘭豆是軟莢豌豆(食莢豌豆),我們食用的是它的豆莢,而那些硬莢豌豆,因其有堅硬的內層革質膜,故只能食用其豆子。荷蘭豆嫩莢質脆清香,和其他蔬菜一樣,含有不少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但也沒有什麼特別,每100g嫩莢含蛋白質4.4-10.3g、脂肪0.1-0.6g、糖類14.4-29.6g、VC 60mg、鈣43mg、磷59mg、鐵0.9mg等。一般來講,只要不過敏,都可以食用荷蘭豆。但值得注意的是,荷蘭豆莢要充分做熟後才能食用。這是因爲生的荷蘭豆莢中的豆子中含有一些抗營養因子,如細胞凝集素、皁素等,食用後易引起中毒。充分加熱後這些有毒物質就被破壞了,從而失去毒性。荷蘭豆莢清脆爽口,很適合清炒,與肉類等搭配既能解膩又能使營養更均衡。

古往今來,許多常見的蔬果其實都是“舶來品”,包括以“番”、“胡”、“洋”等開頭的很多食材,多是在歷史發展中傳入我國的。越來越多樣化的食物豐富了我們的餐桌,而如何更好地搭配這些食物,也是今後我們值得注意的。

本期作者:趙力超 劉園園

審稿:趙力超 | 美編:劉亞文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