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血栓日】血栓危害大,預防有辦法

【世界血栓日】血栓危害大,預防有辦法

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

通俗來講,血管就好比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而血栓就是河道中的泥沙淤塊,影響着血液的流動。血栓在血管內遊走,停在哪兒就會堵在那兒,導致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身體相應部位的血流就會出現障礙。

2020年,國際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報道了全球第一例太空宇航員血栓形成的案例。到達國際空間站2個月的宇航員喬治突然感覺身體不適,緊急聯繫地面後,醫生從太空實時傳回的超聲影像中發現他的頸內靜脈中出現了一個處於亞急性期的血栓。在地球上,頸內靜脈血栓就已經是一個極其棘手的病症,栓子向下脫落會導致10.3%的病人併發肺栓塞,死亡率高達44%。如果栓子向腦袋的方向脫落則可形成腦靜脈血栓,也是可以直接致命的併發症。而宇宙的微重力環境,將會導致機體血流重分佈,使得這個血栓變得更加不可控制。

爲了救治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的喬治,醫生們首先指導他利用空間站現有的藥物進行治療,隨後更是用火箭給他送去救命的口服抗凝藥。

經過持續的抗凝治療,血栓逐漸減小,喬治的任務也接近尾聲,在返航前4天他停用抗凝藥,隨後順利返回地球。在後續的診治中,醫生髮現他體內的血栓已經完全消失,標誌着這場全球首例的地空救援順利結束。

讓醫生們如此謹慎對待的頸內靜脈血栓是一種並不罕見但危及生命的血栓性疾病,屬於靜脈血栓栓塞症之一,其始作俑者就是血栓。

血栓是怎麼形成的呢?在一定條件下,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析出、黏附、凝固,在血管內形成固體質塊的過程稱爲血栓形成。該固體質塊被稱爲血栓。

就像河流裏面出現泥沙的淤積是由於河道侵蝕、河水渾濁以及水流緩慢等因素,血栓的形成有三個要素: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液凝固性增加和血流狀態改變。

★血管內皮細胞損傷 創傷或手術、靜脈穿刺、化學刺激、留置導管等。

★血液凝固性增加 惡性腫瘤、孕期、激素治療、血液濃縮、創傷或大面積燒傷等。

★血流狀態改變 久病臥牀、房顫、靜脈阻塞、肥胖或懷孕、長時間乘坐交通工具等。

久坐不動的辦公室人羣也處於風險之中。有研究顯示,每靜坐1個小時,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會增加10%。

血栓可以在身體的任何地方形成,按照生成部位的不同,主要分爲:

★靜脈血栓性疾病 靜脈血栓栓塞症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爲多見,常見於深靜脈如膕靜脈、股靜脈、腸繫膜靜脈及門靜脈等。

★動脈血栓性疾病 多見於冠狀動脈、腦動脈、腸繫膜動脈及下肢動脈等。

★微血栓 常見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溶血尿毒症綜合徵。

★腦梗:可出現面癱、口角歪斜,肢體無力,言語不清等症狀。

★心梗:可出現胸悶、胸痛、壓榨感,下頜、肩頸、手臂或背痛,噁心、出汗、乏力、氣短等症狀。

★肺栓塞:可出現急性呼吸困難(休息時不明顯,活動時加重)、胸膜炎性胸痛、咳嗽、精神狀態改變(高齡患者可爲首發症狀)、心動過速、呼吸急促。大面積肺栓塞可能出現低血壓、心動過速、輕度頭痛/暈厥前狀態,暈厥或心搏驟停。

★下肢深靜脈血栓: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症狀根據形成的部位不同表現各異。通常爲持續性疼痛、沿靜脈分佈的壓痛、水腫、紅斑,可見側枝淺表靜脈擴張並能被捫及,踝背屈伴膝伸展引出小腿不適,整條腿腫脹,兩小腿周徑差>3釐米,凹陷性水腫。無其他可能診斷的情況下,出現≥3個因素的組合提示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可能。

★靜脈血栓

特點:突發性風險、早期診斷困難、發病前預防困難、治療監測手段有效。

預防:主要在於風險監測,準確識別高危人羣,明確病因及時治療。

★動脈血栓

特點:漸進性風險、早期診斷有效、發病前預防有效、治療監測手段少。

預防:早期監測,採取手段提前干預。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對於哪種血栓,日常避免誘發因素都是最好的預防方式,比如合理膳食、清淡飲食、適度減重、積極戒菸、經常運動、避免久坐久臥。

血栓性疾病常常危及生命,需要及時得到專業醫生的救治指導,如果懷疑有血栓形成,應當立即到醫院就診。如果懷疑有血栓形成,立即到醫院就診。無論臨牀表現典型與否,均需進一步做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

常用的檢查手段有血常規、凝血檢查、血漿D-二聚體測定、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最常用)、CT或磁共振成像和血管造影(診斷的“金標準”)。

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病的急性期,爲了防止血栓脫落,可以放置下腔靜脈濾器,預防和減少肺栓塞的發生。

其他治療主要有抗凝治療、溶栓治療、導管介入溶栓治療、手術取栓等。

作者: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心外科主任醫師 肖穎彬

策劃:譚嘉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