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癌症日 | 這種跟食有關的癌症可防可治
提到吃出來的癌,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胃癌。其實,吃出來的癌症還有幾種,其中包括結直腸癌。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我們就來聊聊它。
爲什麼單挑結直腸癌來說呢?因爲這幾年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上升了不少。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統計數據顯示,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高居全球惡性腫瘤第三位,更是位列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第二位。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每年新發病例接近60萬。
又是一種和食有關的病
結直腸癌也叫大腸癌,是指來自大腸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
研究證明,在各種環境因素中,結直腸癌的發病與飲食因素關係最密切,發病率與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正相關。另外,也可能與微量元素缺乏、生活習慣改變有關。
從遺傳學觀點,可將結直腸癌分爲遺傳性和非遺傳性。前者的典型例子如家族性結腸息肉綜合徵和家族遺傳性非息肉病結直腸癌。後者主要是由環境因素引起基因突變。
其他高危因素,如結直腸腺瘤性息肉患者。一般認爲大部分結直腸癌起源於腺瘤,故將腺瘤性息肉看作癌前病變。還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這種情況多見於幼年起病、病變範圍廣而病程長者。此外,乳腺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病人,患上結直腸癌的危險性也會增加。
高發人羣看仔細
1.30歲~40歲有消化道症狀者,尤其是有便血、大便頻數增加、黏液便及腹痛者。
2.結直腸癌高發區,主要是大城市的中老年人。
3.有結直腸癌癌前病變者,如結直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患者。
4.有結直腸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以及遺傳性結腸病者。
5.有盆腔放療史者。
6.有膽囊或闌尾切除史者。
值得關注的是,過去90%的患者都發生在40歲以上,而近年來發現,原本專屬於中老年人的癌症,已悄悄“盯”上了30多歲的年輕人。
早期症狀有哪些
大家看到這裏一定忙不迭地開始對號入座了吧,不用過於緊張,我們再進一步瞭解結直腸癌的臨牀表現。
早期結直腸癌症狀多不明顯,大部分結直腸息肉和癌腫在變得相當大之前並沒有症狀。因此建議對沒有症狀的人羣進行篩查,提早發現這些贅生物或息肉。
結直腸癌最常見的症狀是不明原因的排便習慣改變,如出現排便次數增多或者便祕和腹瀉交替發生。大便性質的改變,比如排便時出血,大便時有少量條狀黏液粘附。
而右側結腸癌因爲部位離肛門較遠,對肛門的刺激不大,故大便頻率改變不多,主要表現爲腹脹、貧血和時感隱痛,如疼痛明顯並已發現腫塊,則已非早期。這時就需要趕緊去找醫生檢查。腹痛和無法解釋的貧血、體重下降可能是癌症進展的表現。
確診要靠“一指三檢查”
出現上述不適者可就診於消化內科或者普通外科結直腸肛門外科專業。確診需要做“一指三檢查”。
一指,最重要的肛門指診,可以直接觸及腫塊及檢查盆腔轉移狀況,對直腸癌是特別有效且簡易的檢查方法。
三檢查指的是乙狀結腸鏡、電子結腸鏡和鋇灌腸檢查。乙狀結腸鏡可做活體組織檢查,適用於直腸及乙狀結腸部位癌腫的檢查;結腸鏡可檢查更遠部位的結腸癌;鋇灌腸攝片法,可查整個結腸的癌腫。
其他檢查包括糞便常規檢查、腫瘤標記物(如CEA和CA199測定)、直腸腔內超聲檢查、CT、MRI等。
治療基礎是手術
結直腸癌根治治療的基礎是手術切除。手術包括傳統開放手術和腹腔鏡手術。現在大部分結直腸手術已普遍採用腹腔鏡手術。與以往傳統開放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對病人的組織創傷較小,全身反應較輕,對免疫系統影響小。而針對惡性腫瘤患者來說,減少對免疫系統的損傷和縮短術後恢復的時間,可以更早地開始實施術後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更有利於提升結直腸癌的治療效果。
怎樣預防結直腸癌
既然誘發因素與食有關,那麼飲食在預防結直腸癌中就有作用。高纖維低脂肪食物,如穀類、水果和蔬菜飲食會降低發生癌症的危險性。這種飲食還會降低心臟病、便祕和痔瘡的發生率。
定期體檢有助於早期發現癌前病變,而積極治療癌前病變對阻斷結直腸癌很有效。絕大多數結直腸癌從良性息肉、腺瘤發展而來,良性腫物經過及時處理,如腸鏡下切除等,可實現完全治癒,這樣就不會給結直腸癌“可乘之機”了。
篩查時間和間隔記仔細
即使沒有任何危險因素存在,也應該從40歲開始每年進行肛門指診和大便潛血的檢查。50歲開始應進行結腸鏡檢查。如果正常,每5年複查一次。一般有危險因素的人應每3年~5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
結直腸癌高危人羣應進行全結腸和直腸檢查。結腸鏡檢查是最好的方法。一般來說也需要每5年複查一次。第一次檢查的時間要根據危險因素來定。如果家族中有一人以上在50歲之前有結直腸癌,那其他成員應該在40歲開始篩查(或比診斷年齡早5年開始)。如果父母任一方有家族性多發性息肉,則應該在12歲~14歲開始篩查。
有結直腸癌或息肉家族史或有結直腸癌或腺瘤樣息肉個人史的應該做結腸鏡檢查。任何息肉都應該切除,並且每隔1年~3年複查。如果檢查正常,可以3年~5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有乳房、卵巢或子宮癌的女性,應該在40歲開始每3年~5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
最後想告訴大家,即便可防可治,也不可輕敵,科學飲食、生活規律、按時體檢,就可以殺敵於無形。很簡單吧,做起來!
來源|《大衆健康》雜誌
作者|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 喻苗
審覈專家|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普外科教授 孫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