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 | 該怎麼說愛你——我的小心“肝”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積極預防,主動檢測,規範治療,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旨在號召公衆積極主動接種肝炎疫苗,主動進行體檢瞭解肝臟健康狀況,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規範的抗病毒治療,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對人類健康的威脅。
說起肝臟,這真是一個勤勞的器官。
它夜以繼日、安安靜靜地工作着。它是如此重要,我們卻很少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它不像心臟、肺、胃等器官,一言不合就讓你“心惶惶”“咳不停”“反酸水”。很多情況下,即使肝臟“感覺不好了”,也不吭聲不抱怨。因爲肝臟裏面沒有痛覺神經,難以直接向神經中樞傳達信號。對於一般的損傷,肝臟以其強大的代償和再生能力默默承受,不給主人添麻煩。換個角度說,這意味着輕度肝臟損傷和早期肝腫瘤沒有任何症狀,易被忽略,真到發現時已是肝硬化甚至肝癌!
肝臟雖然“沉默不語”,我們卻要了然於心。如何保護我們的小心“肝”呢?
①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特別喜歡肝臟,它們叫做嗜肝病毒,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等。
我國原發性肝癌患者中,約有90%有HBV感染的背景,因此有效防控HBV感染是預防及減少HBV相關肝病的重要措施。HCV通過血液傳播,特別是靜脈吸毒、紋身以及應用血製品,都是感染HCV的重要途徑。
②寄生蟲感染
近年來中華分支睾吸蟲(肝吸蟲)的感染有所增加。肝吸蟲常寄生於淡水魚體內,也可寄生於深海魚如三文魚體內,食用被污染的生魚等,會導致肝膽系統疾病,甚至引發肝膽系統癌症。因此,食用生魚片時,一定要注意是否通過嚴格的檢驗。
③代謝相關疾病
肥胖可以引起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糖尿病不僅會造成代謝相關性脂肪性肝病,還與肝腫瘤的發生相關。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是肝臟細菌感染(細菌性肝膿腫)的重要誘發因素。
④酒精
酒不等於酒精,但長期大量飲酒,一定會攝入大量酒精,長此以往,必定造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的發生等。
⑤藥物
很多藥物都有可能引起藥物性肝損傷。某些處方藥,如抗結核藥、降膽固醇藥、化療藥等,在使用時,應密切觀察肝功能變化,及早發現藥物性肝損傷。非處方藥如感冒藥中,常含有對乙酰氨基酚,如應用劑量較大,也應該關注。另外,建議不要使用功效和副作用不明確的中草藥。
臨牀中我們發現,部分患者肝功能不正常,或已經肝硬化,但病因不清楚。這主要是由於病因不典型,讓人難以識別;或是病因已經消失,只能通過臨牀與檢查中的蛛絲馬跡來查找線索。
1、接種肝炎疫苗
預防病毒性肝炎,接種肝炎疫苗是目前的主要手段。迄今已經正式投入使用的有甲肝疫苗、乙肝疫苗和戊肝疫苗。
我國曾是HBV高流行區,自2002年將乙肝疫苗納入兒童常規免疫程序以來,HBV感染率和肝癌發病率大幅度下降。2014年,5歲以下兒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率控制在1%以下,成績斐然。
2、避免不良行爲
預防乙肝和丙肝,以下行爲要警惕:
①要慎重使用各種血液製品,避免到不正規診所治療。
②在注射藥物時,一定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③在使用醫療器械時,一定要嚴格進行消毒處理。
④避免到不正規的紋身店或美容機構消費。
⑤私人物品單獨使用。
⑥對於感染乙肝病毒的備孕婦女,可根據體內病毒量,選擇在孕期使用抗病毒藥物阻斷母嬰傳播。
⑦男男同性行爲和有多個性伴侶者,均應使用安全套並定期檢查。
⑧青少年要接受正確的性教育。
甲肝和戊肝主要通過糞口途徑感染,常見的是經水、食物或日常接觸傳播。預防主要依靠講究個人衛生。
①勤換衣服、勤洗澡,勤曬被褥。
②牙刷等私人物品應避免與他人混用。
③應特別加強飲食衛生,如外購的肉類熟食,必須充分加熱後再食,不喝生水,飯前便後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3、管住嘴邁開腿
脂肪肝常常伴隨着肥胖症、高血壓、糖尿病或者痛風等慢性病,改善膳食結構和加強體育鍛煉是關鍵措施。
重點控制脂肪和糖的攝入。
①少食動物脂肪、油炸食品和甜食。
②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多喝牛奶、多食大豆、多食魚類等。
③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多食蔬菜。
④避免飲食無規律,早餐要食飽、中餐要食好、晚餐要食少。改掉食夜宵、食得快、食零食等不良習慣。
⑤杜絕飲酒,因爲酒精是引起酒精性肝病的唯一原因,同時也是激發其他慢性肝病發作的主要誘因。
邁開腿,規律作息也很重要。
運動可促進肌肉消耗更多的熱量,從而加速脂肪代謝,減少之前儲存在體內的脂肪。
①根據身體狀況選擇一種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一週3次~5次,每次堅持30分鐘以上,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②鍛鍊時應注意避免過度勞累。
4、藥莫亂食
藥物性肝炎發病率僅次於病毒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病(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肝炎)。
①改變中藥無副作用的陳舊觀點,重視中藥肝毒性的可能。
②避免長期或大量使用有肝毒性的藥物。
③在用藥時一定要遵醫囑,醫生要做到個體化用藥。
④慎用保健品。近年來將“土三七”作爲保健品,長期服用後引起肝小靜脈閉塞病等不良反應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
5、重視體檢和複查
健康人應每年做一次全面體檢。
已有慢性肝病的人羣建議3個月~6個月複查一次。
已經有肝硬化的患者應每3個月複查。
複查的項目應包括肝腎功能、血常規、肝臟彩超、肝臟硬度彈性檢測等。
35歲以上的患者還應加查肝臟腫瘤標誌物。
01 代謝功能
人體每日進食的食物經過胃腸道初步吸收後被運輸到肝臟。肝臟對這些物質進行代謝,將其轉變成人體所需的一部分。如果肝臟受損,肝臟的代謝功能出現問題,人體就會出現營養物質的匱乏,甚至威脅到生命。
02 分泌膽汁
成人一天分泌的膽汁量在800毫升~1000毫升。當人體進食後,膽囊將濃縮後的膽汁排入腸道,與食物混合,主要負責消化脂肪。
03 解毒功能
人體生病時服用或注射的藥物,或者體內代謝產生的有毒物質,都要在肝臟內解毒,變爲無毒的或者溶解度大的物質,然後隨膽汁或尿液排出體外。肝臟發生嚴重病變時,解毒功能就會大大降低、變弱。
04 免疫功能
肝內富含吞噬細胞,這些吞噬細胞能吞噬和清除外界入侵和體內產生的各種抗原,是機體防禦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
05 凝血功能
所有的凝血分子幾乎都是肝臟製造的。患者出現嚴重肝病時,肝臟產生的凝血分子減少,就會出現凝血功能障礙,表現出流鼻血、牙齦出血和皮膚有出血點等症狀。
06 造血、儲血和調節循環血量的功能
胚胎的第8周~第12周,肝臟是主要的造血器官。新生兒的肝臟仍然有造血功能,成年後肝臟纔不再造血,但在某些病理情況下,肝臟可以恢復造血功能。
肝臟的血流量很大,血容量也很大,這是因爲血液通過兩根血管(門靜脈和肝動脈)流入肝臟,同時經過另一根血管(肝靜脈)流出肝臟。肝臟就像一個儲備室,在其他器官需要時可以提供一部分血液。
文: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肝膽內科主任醫師 胡和平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感染科 馬科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醫師 殷國志
來源:大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