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脊柱日 | 骨折可以“靜悄悄”,老人突發腰疼要警惕
10月16日是“世界脊柱日”。
跟全身其他骨骼一樣,
脊柱也會發生骨折。
有時候甚至會“靜悄悄”地發生。
尤其是老人突發嚴重腰疼,
一定要警惕!
李先生週末回家看望父母,發現老母親腰疼得特別厲害,不能下牀,甚至在牀上翻個身都疼痛難忍。李先生趕忙問母親是不是摔了?老母親卻說,沒磕也沒碰。就是前兩天天氣好,老太太想晾曬一下被子,僅僅是抖摟了一下被子,立刻就感到腰部疼痛難忍了。李先生心裏犯嘀咕,疼得這麼厲害,莫不是母親腰上長了什麼東西了?
緊張的李先生,連忙揹着母親跑到骨科就診。
醫生告訴李先生,類似的情況在骨科門診並不少見。醫生安慰他說,別擔心,先拍個片子看看。很快片子的結果出來了,和醫生的判斷一致:腰椎楔形變!
特殊的骨折——楔形骨折
要了解什麼是楔形骨折,看看這張圖就一目瞭然了。
楔形體最早用於傢俱製作時木構件之間的連接,它的形狀是一頭寬一頭窄,當一個木構件插入另一個木構件的洞槽但彼此不是很匹配且有些鬆動的時候,可以插入一個木楔,就能讓彼此連接得非常牢固。
腰椎楔形變是什麼意思呢?正常腰椎的椎體是圓柱形的,從側面看,前緣的高度和後緣的高度持平。
重度骨質疏鬆的老人由於椎體的強度非常差,輕微外力的情況下就會造成骨折。椎體後緣的高度往往變化不大,而前緣則塌陷壓縮變扁,從而變成木楔狀,這就是腰椎骨折的典型表現——楔形變。
聽到這裏,李先生明白了,但他依舊很疑惑,“母親沒有受傷,怎麼好端端的就骨折了呢?”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痛
老年人的腰椎骨折,本質上是一種骨質疏鬆性骨折,它有個特定稱謂叫脆性骨折,區別於平時的外傷骨折,是指受到輕微創傷或者甚至沒有外傷,只是在日常活動中即發生的骨折,是骨質疏鬆症的嚴重後果。
受傷過程很像一塊鬆軟的麪包,稍微一擠壓就被壓扁了。
老年人的椎體骨折發病率很高,國內一項基於影像學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50歲以上女性椎體骨折患病率約爲15%,50歲以後椎體骨折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漸增,80歲以上女性椎體骨折患病率可高達36.6%。
我們在門診發現,有相當一部分老年女性患者脊柱的陳舊骨折和新發骨折可能是並存的,就是說以前骨折過,自己忍一忍過去了,沒到醫院就診,後期就遺留了駝背畸形、疼痛等併發症,錯過了治療時機。
因此,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痛,尤其是老年人,在沒有外傷史的情況下出現的疼痛,更不能掉以輕心。
手術能及時解除疼痛
腰椎壓縮性骨折該如何治療呢?
我國的《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抗骨質疏鬆規範治療專家共識》中明確提出提倡手術治療——局麻下經皮微創手術。皮膚上切兩個不足5毫米的切口,經工作通道進入椎體,用球囊撐起塌陷的椎體,然後注入骨水泥。手術可起到三方面的作用:恢復椎體的高度,增加椎體的強度,解除疼痛。
如果老人身體不好,不能耐受手術,那就只能選擇保守治療。保守治療需要臥牀,因此易引發肺炎、下肢深靜脈血栓、褥瘡、泌尿系感染等疾病。
因此患者在臥牀期間,需要在醫生指導和家屬幫助下適當活動,增加血液循環,減少併發症的機會。在臥牀4-6周或者6-8周後佩戴胸腰椎支具逐漸下地活動,恢復週期約需2~3個月,期間還需要抗骨質疏鬆治療。
做了手術之後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呢?然而並沒有!
臨牀上經常有這種情況:某位老年人骨折手術幾個月後再次發生骨折,然後再次做了一次微創手術……
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景象。有沒有辦法避免呢?
積極防治骨質疏鬆是預防脊椎骨折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做好四個方面:
1. 合理膳食,適當增加富含蛋白質和鈣質的食物,如牛奶、豆類、綠葉菜等;
2. 適當強度的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各種運動操、游泳鍛鍊等;
3. 科學服用抗骨質疏鬆藥物,要注意的是不要自己盲目服藥,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
4. 避免外傷,不做高強度和危險的運動。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關愛老人脊椎,
遠離楔形骨折!
作者:健康中國醫者名片項目入駐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骨科副教授 王逢賢 頭圖製作:樸沁瑩策劃:王丹 譚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