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小龍蝦,更香?
今年的汛期,比往年來得更“猛”一些。持續時間長,波及省份多,還南北併發,破壞力讓人揪心。
唯有霸道的小龍蝦不管不顧。溝渠邊、池塘裏、溪流下,都成爲野生小龍蝦的據點,引得各路食貨蠢蠢欲動。他們三五成羣,一路“掃蕩”,一晚上收穫個兩三斤小龍蝦,第二天和着辣椒大蒜下鍋爆一爆,一片歡樂祥和。
“自食其力”“彷彿回到童年”“捕撈的樂趣你不懂”……食完還要秀個朋友圈,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誘惑。可是,爲大家健康操碎了心的疾控部門喊起了大喇叭:不要食用野生小龍蝦!
抓“蝦”
先想想最常見到野生小龍蝦是在哪裏?是不是充滿污泥和髒水的河溝或池塘?以污泥爲食,以生活垃圾、寄生蟲爲伴的野生小龍蝦,你確定要放到自家餐桌上、食進自己肚子裏?
如果在環境污染不嚴重、水質環境非常好的情況下,野生蝦跟養殖蝦應該是沒有本質差別的。但現在的稻田以及河溝,特別是洪水洶湧的河道里,小龍蝦被裹挾着“乘風破浪”,“遊走了半條江”,誰都說不準是不是沾染過工業污染、醫療廢物、廁所垃圾等。
既爲野生,必是久經考驗。胃口好,身體棒,野生小龍蝦頑強的生存能力讓人折服,即便是污水溝也照活不誤。其實並不是小龍蝦喜歡污水,而是它們適應污水的能力比較強。污水不是自己的選擇,汛期下的小龍蝦更無辜。
其實小龍蝦能夠“扛”下來,得益於它良好的排毒解毒機制。近年來,湖泊、河流污染厲害,很多污染物由此進入野生小龍蝦體內,特別是重金屬、工業廢水和農業污水等。受食物來源和野生水環境污染等因素影響,野生的小龍蝦體內的重金屬還是對健康有威脅的。而養殖的小龍蝦,水質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控制。
怪“蝦
之前安徽、江蘇、江西發佈的緊急提醒裏,都提到了一種病——哈夫病。這個病又叫“小龍蝦相關橫紋肌溶解綜合徵”。這下,小龍蝦還敢叫囂自己無辜?
曾經有人在汛期自行捕撈野生小龍蝦,大快朵頤之後,不到24小時,就感覺背部肌肉嗷嗷地疼——醫生診斷是哈夫病……爲了兩口蝦,疼得死去活來不說,一不小心再搭進去一兩個腎,那就虧大發了。
那麼,是不是食到野生小龍蝦就會得哈夫病呢?
答案是:不一定。哈夫病也不是什麼“現代醫學束手無策”的絕症,即便真中招了,絕大多數情況下也能康復如初。而且,哈夫病並不是由某種特定魚蝦導致的,而是一種可由多種水產品引起的急性食源性疾病。小龍蝦說,這個鍋很沉,我一個人可背不動。
哈夫病是一種與食用水產品有關的橫紋肌溶解綜合徵。橫紋肌溶解會導致橫紋肌中的特殊物質——肌紅蛋白釋放到血液中,使患者血液中異常物質明顯增多,患者出現過敏、寒顫的症狀。而且,肌紅蛋白從尿液濾出,會堵住腎小管,造成腎小管損傷或壞死,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在與哈夫病的關聯度上,野生要大於養殖。
選“蝦”
說到“野生大於養殖”,這個公式同樣適用於小龍蝦的重金屬沉積問題。話說野生小龍蝦要是生長在工業污染的環境裏,那大家的擔心就更有道理了。
一般來說,重金屬、寄生蟲等都會通過腮呼吸或攝食進入小龍蝦體內,並富集在不同組織中,而頭部是富集重金屬和病菌最多的地方。因此,資深食貨都知道,不要食蝦頭,蝦尾才地道。
那麼,在外食飯,有沒有什麼簡單辨別野生小龍蝦的辦法呢?
有!都說以貌取人不對,“以貌取蝦”還真行!不同於正規養殖蝦“白富美”的外表,野生小龍蝦大多個頭偏小,背部又黑又硬,腹部絨毛較髒。概括起來就是“另類又磕磣”。食貨們,再愛食蝦也要悠着點。遇到野生的小龍蝦,躲開咯!
小龍蝦裏就算有重金屬(含有並不一定超標),也集中在通常不會食的蝦鰓、內臟和蝦殼中,肌肉中的含量幾乎爲零。食的時候只要注意:熟透、去頭、去鰓、去蝦線。逮住尾巴中間的尾節,順着蝦體一扯,就能輕鬆去除蝦線。因爲容易吸附重金屬、毒素以及各種細菌,即便有蝦黃,最好也不要食。
論“蝦”
如果把食掉所有蝦尾當作享用小龍蝦的第一回合,那麼第二回合就是幹掉一對對蝦鉗。食貨最愛一邊嗦鉗,一邊瞎侃。再加上吮指頭那一步,妥妥的!
在食貨的江湖裏,通常野生的纔是更好的。但小龍蝦不認這個理兒。野生環境裏沒有穩定的食物來源,爲了覓食,野生小龍蝦之間的“械鬥”是免不了的,利器在手,才能略勝一籌。
聯想到人們鍾愛的跑山雞和跑山豬,有了大量的運動,肉食起來才更勁道。遺憾的是,“跑河蝦”只是在瘋狂地長蝦殼和蝦鉗,最終它們會變成頭大屁股小的鐵鉗蝦。相同重量下肉更少,而且烹飪不進去味道,誰還願意買賬?
大排檔最閃亮的星,莫過於小龍蝦。作爲一種色澤紅亮、味道豐富的“硬核食材”,小龍蝦只有16%~20%含肉量,典型的不容食飽,又忍不住食指大動,讓人完全停不下來。所以,正規渠道購買小龍蝦,滿足一下夏天的儀式感,完全可以。只是小龍蝦味美,切不可貪食,食多了身材同樣會“告急”。
三五好友約起來,小龍蝦走起來,那滋味,爽到爆!
食上一口小龍蝦,“打卡”加“曬圈”夏天便完整了。
策劃 | 王丹 餘運西
作者 | 李君 餘運西
審覈專家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