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暑天熱易上火,食什麼怎麼食?運動與作息還要注意這幾點

今日小暑|暑天熱易上火,食什麼怎麼食?運動與作息還要注意這幾點

俗話說:“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過後,氣溫開始逐漸上升,炎熱的夏季正式開始。

中醫認爲,暑爲陽邪,其性炎熱,暑多夾溼,最易傷氣以及損傷心陽。因此,小暑節氣應特別注意平心靜氣以養心神,防暑避暑以祛溼氣。

01

暑氣傷心,宜平心靜氣養心神

中醫認爲,心開竅於舌,通五味之苦,在志爲喜,在液爲汗,應四時之夏。因此,夏季養心是非常重要的。

在情志上,情緒喜樂可使用心氣舒暢。若暴喜過度,則易血氣渙散,心神失養;若五志過極,皆可傷心。因此,我們應該保持心情愉悅,以及情緒的平穩,這些都有助於安養心神。

在生活上,小暑節氣提倡睡午覺。11點—13點是心經當令,午後小憩,不但可以養心神,還能緩解上午工作的疲勞,以及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但睡午覺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是睡前不宜過飽;二是睡覺時間不宜過長;三是睡後不能馬上運動。

02

溼熱交加,宜防暑避暑祛溼氣

暑性炎熱,小暑過後,天氣漸熱,防暑、避暑極爲重要。出門前,建議收聽氣象部門發佈的“高溫警報”“中暑指數”“紫外線指數”預報,爲防暑做準備。出門後,可以利用太陽傘、防曬衣、防曬霜等做好戶外防暑。戶外運動儘量選擇較爲涼爽的早晨和傍晚,避開炎熱的中午時段。

此外,防暑飲品和藥物是夏季防暑避暑的必備之品。西瓜是夏季的時令水果,汁水豐富,能解暑、生津,有“天生白虎湯”之稱;綠豆有清熱解暑、止咳利尿的功效;酸梅、山楂可生津止渴;金銀花、菊花可清熱解毒;赤小豆可清熱利溼。建議夏季多飲用西瓜汁、綠豆湯、酸梅湯、金銀花茶、菊花茶、赤小豆粥等清熱生津之品,均有解暑防暑的作用。出門前,服用藿香正氣水、十滴水、仁丹等防暑藥品,也是預防中暑的方法之一。

暑多夾溼,溼氣容易困厄脾胃及肢體,人們容易出現納呆、食少、睏倦、疲乏等症狀。所以,養生應注重祛除溼氣。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夜間使用熱水泡腳,以微微汗出爲宜,可祛除體內溼氣。

■夏季空調的溫度不宜調得太低,以免溼氣鬱閉體內。

■食用具有祛溼健脾作用之品,如用陳皮、薏米、茯苓、扁豆等熬粥。

03

小暑後,頭伏至,冬病夏治正當時

“熱在三伏”,進入小暑節氣,全年最熱的三伏天就要到來。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1日,三伏的時長是40天。

三伏天是自然界陽氣最盛之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因此,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此時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間。

三伏貼、三伏灸是中醫運用中敷貼、艾灸等方法預防或治療某些疾病的一種方法,主要適用於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溼痹證等證候屬於寒證的病人。上述方法主要是通過祛除寒邪、溫補陽氣,從而使好發於冬季的寒性疾病得到痊癒或緩解。

除治療之外,人們在生活作息上要注意固護陽氣,這樣才能鞏固冬病夏治的作用。建議不要貪食冷飲、沖涼水澡、汗出當風等;可適當食用羊肉、生薑、辣椒等溫補食物,以溫經通絡、祛寒外出。

鏈接

美味又養生的食療方來啦

1.頭伏老薑煨叫雞

原料:叫雞1只,老薑60克,料酒100毫升,茶油適量。

做法:老薑洗淨切大片,處理好的整雞剁大塊;燒熱水加點料酒,然後把雞塊放進去焯水以去除雞腥味;翻動雞肉塊使其加熱均勻,雞肉斷生即可撈出;少量茶油倒入鍋內,小火煸炒老薑半分鐘,加入雞肉塊一起煸炒1分鐘,再加入100毫升料酒煸炒1分鐘;雞肉炒好後盛到砂鍋中,放適量水淹沒雞肉,蓋上鍋蓋開始煨,大火燒開後改用中小火煨40分鐘即可加鹽出鍋。

功效:湖南人喜歡在三伏天食伏雞以祛除寒氣。伏雞選用叫雞(俗稱公雞),叫雞、老薑可溫陽驅寒,能夠祛除暑天因食用寒涼之品產生的體內寒溼之氣,適合在頭伏服用。

2.綠豆老鴨湯

原料:老鴨1只,綠豆200克,土茯苓40克。

做法:將老鴨去除內臟後洗淨,切段備用;將綠豆洗淨後與老鴨、土茯苓一起用大火熬開後,改用小火燉大約4小時,最後加少許調味品即可食用。

功效:老鴨滋補不上火,綠豆可清瀉心火,土茯苓可解毒利水。此湯能夠清潤滋補瀉火,且食用後不易上火,適合夏季火熱偏盛之人食用。

3.冬瓜益智湯

原料:冬瓜500克,肉塊100克,香菇、蓮子適量。

做法:冬瓜洗淨去瓤,沸水煮10分鐘後撈出,加入肉塊(豬、羊、牛、雞均可)、香菇、蓮子,燉至肉熟爛即可食用。

功效:冬瓜有清熱利溼之功,蓮子、香菇有健脾益智之功。該湯可祛除暑溼,且有輔助改善記憶功能的作用。

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姚欣豔

策劃|譚嘉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