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晝夜均而寒暑平,“入秋”需從這四點入手調養!
今日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六個節氣,從字面意思理解,“分”是秋天的分水嶺,標誌着天氣正式入秋,特別是南方的氣候從這一節氣起纔開始真正進入秋季。
晝夜等長秋分至
按二十四節氣而言,秋季從“立秋”開始,到“立冬”前結束,秋分日恰好是秋季的中間點。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從天文學來說,秋分同春分一樣,此時太陽直射赤道,達到黃經180度,秋分是晝夜時間均等的日子,也是代表白天的陽氣、夜晚的陰氣“勢均力敵”的日子。《春秋繁露》雲:“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伴隨“平分秋色”的秋分節氣,地處北半球溫帶大陸的中國大部分地區迎來了自然氣候的秋季“轉折點”。“天涼好個秋”,氣溫下降,由夏日炎熱轉爲秋日涼爽;降雨減少,光照充沛,天高雲淡,雲氣由升騰躁動轉爲肅降收斂,體感由潮溼轉向乾燥。同時,白晝時間變短,黑夜時間變長,悄悄地開始了“陽氣漸消、陰氣漸長”的時令轉換。
因“平分秋季,平分晝夜,陰氣陽氣適中平分”,所以,秋分節氣與春分、夏至、冬至一起,成爲古人最早確立的重要節氣,也是民衆健康養護的關鍵節點。
柔肝潤肺有4招
今年是庚子年,秋季燥金之氣幾乎籠罩全年,秋分之後更爲明顯,秋令燥金之氣疊加。此時又因少陽相火之氣做客光顧,《黃帝內經》形容“畏火臨,熱反至,陽乃化,萬物乃生乃容”,所以,擁有了晝夜溫差更爲突出的庚子年金秋。
秋季是冷溫交替的季節,收斂降燥之氣當令,易傷肺衛,呼吸系統疾病、過敏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加大,滋陰潤肺應爲此時養生的基本原則。
考慮到庚子年秋分的五運六氣特點,肺金氣盛,內蘊相火,更易鬱滯肝氣,過敏性疾病、腸胃功能及情緒波動的風險加大,應在潤肺的同時,兼顧柔肝解鬱,此爲庚子秋分養生的變通之法。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早臥早起,添衣適度。《黃帝內經》提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提倡早睡調養人體陽氣,早起舒展人體肺氣,適度戶外活動,謹防收斂太過。“春捂秋凍”有鼓勵身體適應涼爽刺激、鍛鍊耐寒適應能力的意思,比較適合年輕體壯的人,但體弱多病、機體反應較弱的人還是應該早晚及時增減衣物,配備長衣、長褲,避免着涼傷身。
2.三捂腰腹足,切記不捂頭。秋分後天氣轉涼,晝夜溫差大,夜冷日暖,捂一捂腰腹,暖一暖足下,正午曬一曬後背,晚間熱湯泡泡腳,既可防寒保暖,又可顧護人體陽氣,增強防病抗病能力。但切記庚子秋季不要捂頭,頭頸部包裹過嚴則不利於疏散內火,反倒容易引發頭痛、目赤、煩躁等不適。
3.清肺潤燥,勿過溫補。秋涼潤燥,通常秋分後溫潤偏多,在滋潤肺燥的同時可稍加溫養陽氣。但庚子金秋較往年溫燥偏多,建議多食用涼潤多汁的應季食物,如雪梨、百合、蘋果、山楂、蓮藕、菱角等,偏溫補的牛羊肉、柿子、板栗等少量食用,以免食積動火、加重內火。
4.舒解情緒,防抑鬱悲秋。秋風蕭瑟,秋雨淒涼,百花凋零,難免促生“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悲秋之情,加上庚子年肝氣鬱滯,情緒波動較大,更易心煩、不安、焦慮。建議安寧斂神、平和寬容、怡情少思,適度排遣,不必過度剋制。
養生食療方推薦
下面推薦一些適合秋分時節的食療方,幫助人們更好地緩解不適症狀。
芸豆菊花糕:菊花30克,芸豆500克,紅棗20顆,紅糖30克。先將芸豆用水泡發好,加水煮至爛熟,待冷放在潔淨的籠布里揉搓成泥。紅棗洗淨煮爛去核和硬皮,趁熱加紅糖、菊花花瓣,拌至成泥,放冷。在案板上,攤開芸豆泥,再攤抹棗泥,縱向捲起成條狀,切成正方小塊,即可食用。此糕甜軟酥鬆爽口,可養脾胃、清肺肝鬱火。
蓮子百合煲:新鮮蓮子、百合各30克,土豬肉200克,肥瘦適中。先將蓮子、百合清洗乾淨,清水浸泡30分鐘。豬肉洗淨改刀,切成小塊,如常烹飪,放入蓮子、百合調味煲熟食用。此湯煲具有清潤肺燥止咳的作用。
池塘三寶羹:民間有“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的說法,選用適量新鮮菱角、蓮子、嫩藕,清洗去皮,改刀切丁,焯水後爆炒,如常烹飪調味。此羹脆嫩清爽,易消化,可潤燥止渴除煩。
作者: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研究員 楊威 副研究員 王國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