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雨水|雨水節氣,養生要防溼邪調脾胃

今日雨水|雨水節氣,養生要防溼邪調脾胃

雨水 SPRING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吟誦着詩聖杜甫的《春夜喜雨》,我們迎來了春季的第二個節氣——雨水。雨水節氣,天氣開始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此時,草木隨土地中陽氣的升騰而開始抽出嫩芽,自然界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雨水節氣因爲降雨多且時有寒潮,此時天氣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寒中又挾溼。正所謂:“春回大地挾溼氣,脾胃最易受侵襲。”因此,雨水養生,重在防溼邪、調脾胃。

春季多雨,慎防溼邪 SPRING

防溼邪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避”。雨水節氣降雨多,出門最好帶把傘,這樣就可以避免冒雨涉水。溼衣裹身而感受寒溼會引發疾病,若不小心感受了溼邪,應及時祛除。感受外溼,邪未深入,可從表而解。例如,喝杯溫熱的紅糖姜棗茶,泡個熱水腳,微微出汗即可祛除外溼。同時,還要注意防止內溼。說到內溼,就離不開脾胃。因此我們強調,雨水養生,重調脾胃。

雨水養生,重調脾胃 SPRING

雨水節氣多雨、多溼。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脾五行屬土,喜燥惡溼,最易爲溼所困。中醫學認爲,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嶽先生曾說過:“土氣爲萬物之源,胃氣爲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必當以脾胃爲先。”雨水節氣一是因爲氣候多雨多溼易傷脾胃,二是因爲春季肝臟當令,易克脾土而傷脾胃。因此,雨水養生,當以調養脾胃爲主。調理脾胃既要食補,還要調暢情志,配合適量運動。

藥膳食補

雨水節氣飲食的基本原則是“減酸增甘”,要減少酸性食物的攝入。一則酸味入肝,會使得肝氣更旺;二則酸性收澀,不適合春天的生髮之氣。飲食上可以適當增添一些甘甜的粥類,《千金月令》中說“正月宜食粥”。春季肝旺,而脾胃相對虛弱。粥是易消化的食物,配合一些藥物熬製而成的藥粥,對脾胃有很好的滋補作用。藥物的選用上既要考慮生髮陽氣,又要考慮滋補脾胃,推薦選用黨蔘山藥薏米粥。黨蔘味甘益氣,山藥健脾,薏米祛溼,三者合用相得益彰。嗜甜的朋友還可以在粥內加入紅棗,味道甘甜又有健脾的功效。

調暢情志

除了飲食,精神調攝在雨水節氣也顯得非常重要。雨水,時值早春,陽氣生髮。春季肝臟當令,肝氣較旺,人們一方面精神煥發;另一方面又可因肝氣生髮太過,覺得自己脾氣暴躁、性急易怒,甚至面紅耳赤、煩躁不安;還有一些人則因肝氣不疏,而鬱鬱寡歡、心情抑鬱。從臟腑五行生剋的角度,肝木旺會克脾土,使人變得“沒有胃口”。所以,雨水養生強調形神皆養,不但要養身體,還要心境平和,使肝氣不橫逆,脾胃自安寧。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不少人到了春天就呵欠連天、昏昏沉沉沒精神,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春困”。初春,人體陽氣開始生髮,氣血偏於外行,體內供應相對不足;加之雨水時節,自然界溼氣重,人體的脾胃被溼邪所困,易導致中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人們就會出現疲勞、乏力、頭昏腦漲等不適症狀。這時最好的解決方法不是多睡覺,而是應當適當的運動,一則動能生陽,二則汗能排溼。同時,運動也順應了春季陽氣生髮的特點。經過一冬的蟄伏,早春時節,我們不宜做劇烈運動。春天裏舒適又愜意的運動莫過於放風箏。放風箏時,人要不停地跑動、牽線、控制,整個運動過程自然而然地活動了周身關節,促進了血液循環。風箏升起後昂首翹望,對於長期伏案工作的人不失爲一種舒緩頸椎的好方法。美麗的風箏在空中飛舞,放風箏的人自然身心放鬆、心情愉悅。這些對脾胃也能起到有益的調節作用。放風箏時要注意安全,適當地保護頸部,後仰的時間不要太長。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 譚超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