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注意這些環境因素,癌症可能就在跟你招手了!
儘管大多數癌症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但環境因素在促發惡性腫瘤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早在1981年,一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上的報告就估計,約2%的癌症死亡人數可歸因於環境中的污染物暴露。如今專家認爲,這一比例被低估了,有關癌症的環境危險因素列表,正在變得越來越長。
溼冷可能引發多種癌症
2019年12月,《環境工程科學》雜誌刊登了美國賓夕法尼亞西切斯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癌症的發生率與降水量、氣候帶之間具有一定相關性。
研究人員隨機選擇美國的15個州,整理了當地氣候、人口,以及有關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結直腸癌和前列腺癌的數據。在調整了年齡、性別、種族、收入水平等因素後發現,降水量仍與很多癌症的發病率增加呈較明顯的正相關性,同時,氣候溫度對癌症患者也有影響。具體而言,與炎熱、乾燥的地區相比,極寒地區的乳腺癌、卵巢癌、結直腸癌和前列腺癌發病率更高,肺癌則在乾熱地區更爲普遍。研究者提出假設,降水對癌症發病率的影響可能源於其對土壤中一些化學物質的改變,使更多致癌物(如亞硝酸)揮發到空氣中,增加當地居民的患癌風險。不過,該推斷尚未得到證實。
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重慶市腫瘤醫院乳腺腫瘤中心副主任醫師周鑫說,從氣候層面切入,考察溫溼度與癌症發病率的關係,是個很新穎的研究思路,但對於結論,特別是對現象歸因的推測,應保持謹慎態度,因爲任何突破性發現都必須具有可重複性。正如論文作者所說,僅覆蓋美國15個州,涉及5種癌症類型的歸因研究具有侷限性,溫溼度與癌症發病率之間的關係仍需更多證據。
針對極寒地區部分癌症發病率偏高的現象,周鑫認爲,這或許與氣候導致當地人獨特的生活習慣有關。在寒冷地區,居民爲了更好地禦寒,大多有着紅肉食用量大、愛喝烈酒、常食醃製食品的習慣,這些均是比溼冷環境更明確的致癌風險因素。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尤長宣則表示,癌症患病率的升高固然與致癌物暴露增多、累積有關,但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是心理狀態。較長時間生活在溼冷天氣中,人的心情容易低落抑鬱,患癌風險由此可能更高。
空氣污染甚於被動吸菸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2013年10月17日發佈報告,首次指出大氣污染“對人類致癌”,並視其爲普遍和主要的環境致癌物。此前,該組織已將大氣污染中的一些成分認定爲“一類致癌物”,比如柴油尾氣,但將大氣污染作爲整體列入“一類致癌物”,與菸草和石棉等同還是首次。
該報告稱,有充足證據顯示,暴露於戶外空氣污染中會導致肺癌。2010年,全球死於肺癌的患者中,有22.3萬人是因大氣污染而患癌。時任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致癌評估主管的庫爾特·斯特拉伊夫認爲,從成因的普遍性來看,大氣污染是“最重要的環境致癌物,甚於被動吸菸”。
周鑫說,在目前發表的各種研究中,空氣污染與肺癌的關係最爲明確。空氣中的顆粒物可通過呼吸道被直接吸入體內,與肺部組織密切接觸,導致基因損傷和突變,引發肺癌。接觸大氣污染的程度越深,罹患肺癌的風險越大。基於我國人羣的研究顯示,PM2.5濃度每增高10微克/立方米,男女肺癌發病相對風險分別增加5.5%和14.9%;我國23.9%的肺癌死亡可歸因於PM2.5污染。
2019年底,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流行病學家發現,空氣中的超細顆粒物與惡性腦瘤的發病率升高有關。他們分析了190萬名多倫多和蒙特利爾市成年人的醫療記錄和空氣污染暴露情況,在調整了PM2.5、二氧化氮和社會人口因素後發現,若每立方厘米空氣增加1萬個納米顆粒的污染物,將導致每10萬人中增加1個腦癌病例。
水污染與消化系癌症最密切
尤長宣說,水污染致癌和空氣污染致癌有相似之處,歸根到底都是所含致癌物質增多,其主要導致的腫瘤類型與接觸距離有關。水污染最容易誘發消化系統癌症,如肝癌、食管癌、胃癌等;若污染物被人體吸收,影響範圍就會蔓延至全身。
我國首次證明癌症高發與水污染有關是在2013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團隊經過8年研究,出版了《淮河流域水環境與消化道腫瘤死亡圖集》一書,披露了大量水質與腫瘤死亡的比對數據。研究人員在每個沿河流域調查點,蒐集當地居民飲食、飲水、抽菸、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等數據,同時找到周邊遠離河道、農田灌溉及飲用水源不是淮河水的地方作對照,3年後發現,在飲食、菸酒等習慣相當的兩組人中,研究區消化道腫瘤(如食管癌、胃癌)的患病率,相當於對照區的5倍。該書同時證明,企業排放的污水進入河道後,其中的汞、鉛、鎘等化學元素長期滲入地下,造成了當地人的癌症高發和高死亡率。
電離輻射對年輕人影響大
世界衛生組織官方網站的“癌症”頁面中,對電離輻射的致癌性給出了明確認定。電離輻射可能誘發白血病和多種實體腫瘤,年輕時遭受暴露帶來的風險更高。生活中較常見的電離輻射包括居住地土壤和建築材料中的氡氣暴露,其導致的肺癌佔總數的3%~14%。此類風險可通過改善通風、密封地板及牆面來規避。在醫療領域,X光和CT檢查都會造成一定的輻射暴露。但是,做一次X光檢查的輻射量,與坐飛機飛行2萬公里相當;CT檢查的輻射量雖高於X光,但也遠低於身體可接受的閾值範圍。周鑫強調,所有放射性醫學操作都有嚴格的標準,只要正規使用且不頻繁接受檢查,就不會對患者造成傷害。需要長期接觸設備的放射科醫務人員,則被要求佩戴專業的記錄設備,並以該儀器自動累積的被輻射總量作爲參照,適時安排休假進行預防。
值得注意的是,紫外線屬於電磁輻射,也是一種常被忽視的癌症誘因。周鑫說,少量紫外線輻射對人體內生成維他命D是必不可少的,但過度暴露對人體具有一定致癌性,可導致所有主要類型的皮膚癌,如基底細胞癌(BCC)、鱗狀細胞癌(SCC)和黑色素瘤。因此,少曬日光浴,避免過度暴露,使用防曬霜和保護性服裝都是有效的預防性措施。
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瑪格麗特·克里普克曾說,有關環境因素在致癌風險中發揮何種作用的研究,存在很大的操作侷限性。人類不是實驗動物,研究人員無法嚴格控制他們生活的環境,人們也很難確認自己在什麼時間、接觸過哪些環境致癌物,這與研究菸草的致癌性完全不同。因此,有關環境致癌因素的很多發現都是依靠流行病學的大數據統計分析,它們通常能證實一種化學物質可能有害,卻很少揭示其對癌症死亡的“貢獻率”。
尤長宣認爲,除了倡導改善環境,規避一些已確認的高風險因素,如防曬以減少紫外線輻射,防室內氡氣污染,霧霾天出門戴防霾口罩等,還要注重在內因上下工夫,儘量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總結爲16個字就是:戒菸限酒,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心態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