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胃鏡,真的不必“畏鏡”

做胃鏡,真的不必“畏鏡”

一提到胃鏡,許多人就會下意識地拒絕。做胃鏡害怕,不做胃又“抗議”……其實,這都是你對胃鏡的誤會。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臨牀中常用的胃鏡,是通過口腔及食道,將鏡頭直接送入胃內,對裏面的情況展開直觀觀察,並對可疑病變部位進行病理活檢及細胞學檢查,以明確診斷,也可在內鏡直視下切除病竈。

同時,胃鏡還能對一些疾病,如食管癌、胃癌的高危人羣定期篩查,繼而降低疾病的發病率。因此,胃鏡是消化系統相關疾病診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大家有必要消除對胃鏡的誤解,走出以下幾個認識誤區。

誤區1:胃鏡檢查能不做盡量不做

一說到胃痛,很多人都認爲自己是多少年的老胃病了,食點胃藥就行了,而對醫生建議的胃鏡檢查能拖就拖。這種觀念大錯特錯。除了一些個別典型特異性症狀,如胃潰瘍的餐後痛、十二指腸潰瘍的飢餓痛有一些特點外,實際上,單從症狀很難判斷和區別真正的病因。甚至有一些早期胃癌,臨牀表現不典型,和一般胃病的情況相類似。因此,單從消化道症狀體徵來診治這些胃病是不準確的。由此可見,在胃病的診斷、治療過程中,胃鏡檢查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如果醫生認爲有必要做胃鏡,就不要拒絕或拖延。

誤區2:可用其他影像學方式替代

臨牀上經常有人諮詢,能否用消化道造影或CT等一些影像學的“拍片”方式來代替胃鏡呢?答案是否定的。影像學手段是不能完全替代胃鏡的。

與CT或X線鋇餐的造影相比,胃鏡能直視食道及胃黏膜,可以更清晰地觀察到黏膜淺表的病變,如萎縮、潰瘍、出血、血管病變及膽汁反流等。同時,胃鏡可對疑似病變的部位進行活檢,是黏膜的萎縮、化生、癌前病變,甚至是早期胃癌等病變診斷的“金標準”。作爲胃癌高發國之一,我國早期胃癌的診斷率非常低。大部分病例發現時已是中晚期,治療效果大打折扣。胃癌的早期表現非常隱祕,最先可能僅有胃黏膜顏色或形態發生了一點變化,目前的CT等影像學技術無法捕捉到如此細小的變化。而胃鏡結合肉眼觀察與病理學分析,則能夠對早期胃癌、癌前病變給予準確判斷。在這種情況下,胃鏡的地位就是不可取代的。

誤區3:做胃鏡首選無痛的

很多人認爲,既然做普通胃鏡太痛苦,那麼就選擇無痛胃鏡,麻醉過後睡一覺就好了。事實上,兩種胃鏡方式各有優劣,是要根據個人具體狀況來選擇的。普通胃鏡

優勢:不需要太多的準備工作;不需要麻醉,風險相對小;適應人羣更廣泛。檢查完畢後,除了喉嚨有些不舒服以外,大多沒什麼不適症狀。劣勢:過程有些痛苦。一部分人會有嚴重的噁心和嘔吐反射,會干擾醫生的觀察,甚至造成賁門黏膜撕裂或咽喉部損傷。無痛胃鏡

優勢:不會產生不適感;不會有噁心及劇烈的反應;引起損傷的概率更小,更利於醫生的觀察和判斷。劣勢:因無痛胃鏡必須採用麻醉方法,所以需要更復雜的準備及家屬的陪同;麻醉中有一定風險,如過敏、氧飽和度波動、心率異常或血壓下降等;檢查結束後,有的人會有頭暈等表現,待2~4小時藥物完全代謝後纔會逐漸消失;與普通胃鏡相比,無痛胃鏡價格更高。那麼,究竟選擇做哪種胃鏡更好呢?首先,要因人而異。視個人的耐受程度來決定,如果病人日常生活經常有噁心的感覺,看到胃鏡就無比驚恐,甚至難以配合,那還是選擇無痛胃鏡會好一些。其次,要根據其自身的情況選擇。如果經麻醉醫生評估後,麻醉風險較大,或有麻醉的禁忌,那就要選擇普通胃鏡了。

誤區4:胃鏡想做就能做

大家普遍認爲,只要自己想做胃鏡就一定能做,這種觀念也是錯誤的。

因爲做胃鏡也是有禁忌症的,應結合自身狀況,聽從專業醫生的意見,正確選擇。

有以下問題的人,不能做胃鏡:

1.包括嚴重的心肺疾病,如嚴重心律失常、心衰、心梗急性期、嚴重呼吸衰竭及支氣管哮喘發作期。

2.休克、昏迷等危重狀態的患者。

3.神志不清、精神失常等不能合作者。

4.處於食管、胃、十二指腸穿孔急性期的患者。

5.嚴重咽喉疾病、腐蝕性食管炎和胃炎、巨大食管憩室、主動脈瘤及嚴重頸胸段脊柱畸形者。

6.急性病毒性肝炎或胃腸道傳染病患者。

延伸閱讀

胃鏡檢查前後要注意什麼

+胃鏡檢查前

做胃鏡時需要空腹做胃鏡時要空腹,應做到至少6個小時禁食、禁水。若胃鏡檢查安排在上午進行,則前一天晚飯清淡飲食,並在8點後停止進食。若胃鏡檢查安排在下午,則早飯在6點前要食用清淡的湯或粥等流食或少渣的食物(避免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如芹菜、粗糧或太硬的食物),午飯要禁食。做胃鏡檢查要禁菸檢查的前一天要停止吸菸,以免檢查時因咳嗽影響插管。做胃鏡前的藥物管理高血壓患者檢查當天應正常服用降壓藥物,用少量清水送服即可,不可過多飲水。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藥物者要及時與醫生溝通,決定是否要停用上述藥物及停藥時間,擇期再行檢查及操作。對於糖尿病患者,如果平時是口服降糖藥物控制血糖的,檢查當天應停服降糖藥(但請隨身攜帶);如果是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的,檢查前正常進食時常規應用胰島素,檢查前一晚和當天需要減量或停用胰島素(具體需諮詢醫生)。如實告知醫生個人病史 若有藥物過敏史,口咽部、頸部及面部手術史,胸椎或脊柱變形等病史要告知醫生。如果有既往胃鏡檢查報告或相關檢查結果,也應當隨身攜帶並告知醫生。

+胃鏡檢查後

不可立即進食剛做完胃鏡檢查後,因咽喉部位的功能尚未完全恢復,咽部麻醉藥仍在起作用,爲避免食物、水誤入氣管而引發嗆咳、誤吸或造成吸入性肺炎,所以要在檢查兩小時以後再進食或飲水。檢查後有不適感不必焦慮檢查後往往伴有咽部不適、異物感、腹脹以及等麻木甚至噁心感問題。當出現上述症狀時,不要過度焦慮,這可能與檢查過程中的藥物應用及操作有關。這些症狀會在1小時~2小時麻藥代謝後,或在檢查後的1天~2天自行消失。取病理者要留意飲食與排便在胃鏡檢查中,取活組織進行檢查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應用抗凝藥物的人,在檢查結束後的幾天內要格外留意飲食及排便情況。不要食刺激性或者質地較硬的食物,禁止吸菸、飲酒、喝濃茶或飲濃咖啡,以免刺激創面出血。此外,還要觀察大便顏色,如果出現大便柏油樣或瀝青樣顏色時,要及時就醫。無痛胃鏡檢查後要有家屬陪同 做完無痛胃鏡,患者清醒以後,因麻醉藥物在體內仍沒有完全代謝,可能會影響患者的反應和判斷,所以在檢查後要有家屬陪同。在檢查後24小時內避免飲酒和從事一些危險性工作和活動,如騎車、駕駛、高空作業等。

作者|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 宋吉濤文字整理|衣曉峯審覈|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主任醫師 翟惠虹

認同請分享: